检察监督推动生活美容机构规范经营

2025-06-24 09:40:41 来源:襄阳晚报

□全媒体记者赵亚丽 通讯员杨旸 董玉梅

在“颜值经济”的热潮下,美容行业发展迅速,但一些乱象也随之滋生,给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带来了威胁。近日,枣阳市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推动生活美容机构违规开展医美项目问题得到全面整改,让美容行业面貌焕然一新。

专项监督揪出行业乱象

今年3月,枣阳市检察院在“食药安全益路行”专项监督走访中发现,辖区内多家美甲美睫店张贴“打耳洞”广告,提供“打耳洞”服务。看似平常的“打耳洞”,实则暗藏风险。根据《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规定,“打耳洞”(医学名“穿耳孔术”)属于美容外科一级项目,必须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美容机构,由专业执业医师在符合标准的环境下规范操作。而这些美甲美睫店等生活美容场所,在未取得许可的情况下开展“打耳洞”业务,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还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其发布的相关引流广告也涉嫌违法。

发现问题后,枣阳市检察院迅速行动,于4月依法立案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并向负有行业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加强对美容行业的监督管理,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职,规范行业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精准监督破解履职争议

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摸底排查,积极调查处理违规“打耳洞”行为。然而,在对张贴、发布“打耳洞”广告行为的认定及监管方式上,行政机关内部出现了争议:究竟是参照“非法行医”进行监管,还是认定为一般市场主体违法发布广告予以处理?

承办检察官在全面听取行政机关不同意见后,通过查阅资料、综合研讨,最终认为,对张贴、发布“打耳洞”广告的行为,按照《广告法》第四十六条、第五十八条等规定进行监管即可。同时,对于积极整改的商家,应适用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条款,加强说服教育和劝导示范,引导商家合法经营。

针对美甲美睫店等非医疗美容机构“打耳洞”和发布“打耳洞”广告分属不同行政机关监管的情况,今年5月,检察官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对涉及多部门监管职责的事项,应当及时组织开展协同核查处置,避免出现监管空白。

经过深入沟通,厘清职责争议,行政机关进一步开展现场检查、处置,对于线上线下违规发布“打耳洞”广告的行为,督促经营者积极改正,通过签订《医疗美容防欺诈风险告知书》、讲解行政处罚典型案例等方式,对经营者进行普法教育,宣讲合法经营范围和美容服务行业监管规定。

长效整治重塑行业生态

行政机关以落实此次检察建议为契机,于4月20日部署开展枣阳市整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

截至目前,该市已摸底排查生活美容机构277家、非生活美容机构30家,督促212人办理健康证明,对180家机构开展年度卫生检测,对6家无证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下达监督意见书并立案调查。

如今走进各生活美容机构,入口处张贴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公示牌”,曾经张贴、发布的违规宣传广告已被拆除和下架,店内经营更加规范有序。

同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还部署开展了涉医疗(医疗美容)广告专项清查整治工作。

专项行动开展2个月以来,累计监测广告信息120余条,检查网店80余家,督促规范公示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70余家,发放《发布医疗(医疗美容)广告提示函》200余份,与158家经营户签订《发布医疗(医疗美容)广告承诺书》,同时约谈生活美容机构20余家,解答“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的界限和把握”等问题,同步宣讲《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违法责任,进一步增强了经营者的法律意识。

6月11日,在检察机关“回头看”行动中,经营者们纷纷表示将严守法律底线,共同维护美容行业健康发展。

《襄阳晚报》(2025年6月24日4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杨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