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绿水青山“转”出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激活振兴密码

2025-07-01 15:05:16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王智航(襄州区行政审批局)

从谷城班河畔的荒滩到抖音点赞超300万的“漂流网红村”,张建武带着邓家坪村民炸掉污染鱼塘、修复河道生态,用“竹筏漂流水清浅”的实景改写了“空心村”的命运。在襄阳,这样的乡村蝶变并非个例——保康尧治河村关停矿企凿通“天路”,将峡谷荒原打造成年接待百万游客的4A级景区;南漳双泉村借势野生动物世界,让农房变民宿、山货变爆品。这些散落在襄阳山水间的村庄,以生态为笔、以文化为墨,共同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答卷,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襄阳解法”。

守护生态底色,让绿水青山成为旅游开发的根基所在。张建武带领村民拆除30余个养殖网箱遭质疑,但当清澈的河水引来白鹭栖息,原生态的峡谷漂流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量三年增长15倍的事实证明,拆掉的是短视的“污染经济”,护住的是可持续的“生态银行”。保康县尧治河村关停20家矿企后投入3亿元修复生态,将4公里矿渣沟改造成尧帝神峡,如今旅游年收入突破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9万元。这些案例共同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乡村旅游最核心的竞争力。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把“护好山水”作为前提,唯有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自然肌理,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的“金色底牌”。

激活乡土文化,让乡愁记忆成为网红IP的灵魂支撑。老河口非遗村把千年木版年画变成可体验的五色套印项目,让游客亲手拓印出“年年有余”的传统纹样,让传统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活态传承”。这种“让老手艺活起来”的开发思路,在谷城邓家坪村同样可见——村民将市级非遗“云雾山锣鼓”改编成“迎客鼓”,把传统榨油工艺打造成体验项目,甚至在游步道石栏上刻满农耕谚语,让游客在行走间感受乡土文化的温度。这说明,网红村的长久魅力,不在千篇一律的网红设施,而在能否让游客找到心灵的归属感,“留住文化根脉”。唯有像雕琢璞玉般挖掘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才能让网红打卡地从“到此一游”升级为“念念不忘”。

凝聚村民合力,让共建共享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南漳双泉村党支部书记冯天波带领村民依托襄阳野生动物世界,积极成立旅游合作社,65户村民以宅基地入股开办民宿,村民汪辉辉既当景区保洁员又做蜂蜜主播,年收入从1.2万元增至8万元。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大家想、一起干”,襄州区下湾村发动群众共谋决策,利用唐河防洪堤外的长约5公里,大力发展滩涂梨园近2000亩,并适时成立了“一道湾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激活人的力量”,唯有将村民群众发动起来,才能让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真正实现“开发一个景区、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仍在继续。从张建武带领村民改写村庄命运,到尧治河、双泉等村落的集体蜕变,襄阳的实践证明,生态旅游不是简单的“景观改造”,而是对乡村发展逻辑的重构。党员干部要怀揣“为民谋利”的初心和“久久为功”的耐心,将山水资源活起来、特色产业旺起来、百姓日子甜起来,这幅以山地文旅为笔绘就的乡村振兴画卷,方能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 郭玉龙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