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精神铸魂基层实践 聚力赋能支点建设

2025-07-01 15:07:49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夏隆(襄阳市襄城区“正能量”网评团队、襄城区尹集乡)

精神的力量,总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璀璨光芒,为基层治理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襄阳保康的深山村落,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襄州双沟的防洪堤坝,众志成城建起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在襄城闸口的社区街巷,民本情怀织就服务群众的细密网络。这些镌刻着时代印记的宝贵精神财富,正以小切口的实践、接地气的担当,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中,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

大别山精神筑牢信仰之基,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密码。在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这个曾因交通闭塞而贫困的山村,如今依托红色资源打造出“十里红军路”“苏维埃旧址”等红色景点,带动民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580万元。村民们自发组建“红色宣讲队”,用方言讲述当年红军在保康的战斗故事,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的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在襄阳高新区武营村,通过“红色电影+湾子会”模式,村民们不仅重温革命历史,更在观影后自发商议解决了灌溉水渠老化、路灯缺失等民生问题,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基层自治的内生动力。

抗洪精神锻造硬核担当,筑牢基层防灾安全屏障。2024年7月,襄阳遭遇13轮强降雨侵袭,襄州区双沟镇在洪峰到来之前,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连夜装填沙袋、加固堤坝,成功将1200余名被困人员平安转移至安置点,实现“零伤亡”。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在襄阳形成了五级灾害风险隐患报送体系,从村级巡查员到市级应急指挥中心,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科技手段,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襄阳的基层干部用血肉之躯筑起“防洪墙”,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守护家园的实际行动。

抗疫精神厚植为民情怀,织密基层民生服务网络。襄城区闸口社区党委书记陈志娟扎根社区31年,创新推出“1573工作法”,探索出党建引领一个核心,做实五类服务,做优七大平台,做好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助推社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种情怀延伸到民生服务的方方面面,襄城区130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7个,帮助78家企业破解发展堵点。从智能快递柜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到“社区治理体验官”机制让居民参与社区决策,基层工作者以“命运与共”的合力,将抗疫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

大别山精神的坚定信念,抗洪精神的团结伟力,抗疫精神的民本情怀,三者虽孕育于不同历史时期,却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它们是照亮基层奋进之路的精神火炬,是激励基层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在全省奋力建成支点的新征程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其时代价值愈发凸显。当这些精神在基层沃土上深深扎根、开花结果,必将凝聚起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 郭玉龙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