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村游记”

2025-07-04 11:22:52 来源:襄阳日报

乡村名片

老河口市袁冲乡牧场村

牧场村是老河口市袁冲乡的北大门,与河南省淅川县及邓州市毗邻,北依巴山余脉,南眺引丹干渠,辖区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00多亩。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321户1458人。

牧场村生态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该村坚持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5万元。

见闻

昔日荒山 变成“绿色银行”

7月1日,记者一行走进位于老河口市袁冲乡牧场村的严寨牧歌生态公园。进入景区,一股裹挟着湿润泥土气息的凉意,瞬间驱散暑热。

严寨牧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春梅告诉记者,严寨牧歌生态公园位于老河口市最北端,是老河口市海拔最高处,素有“一山跨两省”之说。这里隐藏着大小不一的溶洞奇观,洞中常年恒温。

边走边看,杨春梅指着裸露的岩层剖面向记者解释,这些形态奇特的岩石,是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是宝贵的地质遗迹。景区内清晰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岩溶形态,是一部生动的自然地理教科书。目前,景区正着手规划地质科普路线,让游客在游览中触摸地球脉动。

置身林海,跟随着杨春梅的介绍,记者放眼望去,山岗被浓得化不开的绿意覆盖,宛如涌动的碧涛。茂密的树林在石峰上投下浓荫,蜿蜒的山石生态步道成了“清凉走廊”。

漫步“清凉走廊”,杨春梅回忆起初见这片山岗的模样——山上光秃秃的。几年来,杨春梅和丈夫成立公司、开山修路、植树造林,让这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态公园。

基础设施全了,山中美景陆续向世人开放,严寨牧歌生态公园的旅游发展渐入佳境。“目前,我们已建成喊泉、恐龙园、采摘园等10余处景点。”杨春梅说,游客可在公园内赏花,采摘桃子、山杏、山葡萄、山楂等应季水果,还可以徒步、滑索、露营、吃农家饭。

这方独特的山水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不仅带来视觉的盛宴和盛夏的清凉,更让牧场村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农、文、旅融合之路。

记者在牧场村了解到,近年来,每年前来旅游的游客超过3万人次,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成为导游、服务员、生态管护员、特色农产品销售员,收入渠道拓宽。

旅客的纷至沓来,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本地优质南瓜、红薯、香瓜、家禽、蜂蜜、山野菜等农副产品身价倍增。

袁冲乡牧场村以其不可复制的喀斯特地貌、四季分明的岗地风光和盛夏难觅的清凉体验,在鄂北大地上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赢的壮美画卷。

对话

牧场村党支部书记周智勇:

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瞧这‘阳光银行’,每年给村集体存进20多万元真金白银。”7月1日,在老河口市袁冲乡牧场村的山坡上,该村党支部书记周智勇指着沿山坡绵延铺展的光伏阵列,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当前,随着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牧场村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为目标,走农、文、旅融合的道路,把该村的“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周智勇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探索出清洁能源驱动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在传统种植业受限的背景下,引入湖北能源集团,建设地面光伏电站,发展清洁能源。

“利用荒山土地实现‘阳光变现’,以零污染、可持续的开发方式,将生态优势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成为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点。”周智勇说。

“去年年底,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100万元,村民可享受更多的‘红利’。”周智勇说,围绕村民的衣食住行,村党支部完善为民服务新机制,打造为民服务新载体,全面提升村党组织服务功能,抓人居环境、优民生服务、谋群众福祉。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村民出行难,该村修缮、加固村(组)破损水泥路面1.8公里,硬化道路5.6公里。为解决村民吃水难,该村争取多方支持,建设一座小型自来水厂。今年,该村为村民发放医保补贴40多万元,人均补贴300元。

周智勇告诉记者,村里通过完善“村规民约”,采取适当收取卫生费的方式,购置保洁用品,奖励卫生先进户,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垃圾处置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的治理闭环。

“此外,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向上争取资金6万元,在村里建了一座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严寨牧歌生态公园。”周智勇告诉记者,牧场村的变迁充分印证,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集体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压舱石”。当党旗飘扬在发展一线,“绿水青山”终将化作润泽民生的“金山银山”。

策划统筹:张成武 龚莉 廖双来 王婷

本期文/图:全媒体记者 姜雁冰 李澍宇 通讯员 陈帅文 韩双琦

视频制作:全媒体记者 李澍宇

《襄阳日报》(2025年7月4日7版)

编辑:王鑫

审核:李云飞 终审:杨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