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三年:

以法为笔,绘就非遗锦绣卷

2025-07-07 09:34:08 来源:襄阳日报
6月26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讯员 赵冬阳 摄

全媒体记者 熊丹青 通讯员 胡园园

清晨,襄阳古城被牛肉面的香气唤醒;校园里,老河口丝弦悠扬的琴音流淌着传承与热爱;程河柳编工坊中,柳条翻飞,订单不断;夜幕下的管家巷,游客们沉醉在可吃、可赏、可玩、可购的非遗体验里……

2022年5月,《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3年来,全市各级人大、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全市非遗项目保护状况普遍得到改善,非遗的影响力和群众认可度、参与度显著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作用日益彰显。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已然成型——市文旅局出台了《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程序》《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程序》《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评选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初步构建起“非遗项目—传承人群—保护单位”的评审、认定政策闭环。

襄阳非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襄阳大头菜腌制技艺、襄阳面塑等本地特色非遗知识编入地方中小学教材,越调皮影、襄阳花鼓戏等非遗技艺纳入职业高中的特色课程;非遗进景区常态化,“非遗宣传周”“露营风非遗市集”等活动全方位展示襄阳非遗创新成果;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日渐频繁,襄阳特色非遗成功参与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等大型展会,走进“对口援疆志愿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雨工程”“荆楚中医药边疆行”等系列活动。

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个,代表性传承人7人,传承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7个,代表性传承人26人,传承示范基地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8个,代表性传承人126人,传承示范基地20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44个,代表性传承人689人。

6月26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条例》,深挖非遗项目资源、加强非遗保护传承,非遗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法律贯彻实施力度有待加强、保护责任有待压实、活化利用有待强化、宣传普及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

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扛起法定职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强做好非遗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要强化统筹协调,健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协商联动,切实形成保护工作合力。要坚持规划引领,依法将非遗保护总体规划纳入“十五五”目标,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非遗综合展示馆建设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推动非遗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要健全调查记录、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标准等系列配套制度,完善实施细则、优化工作流程,增强工作的规范性和时效性。

加大保护力度,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要做好调研普查工作,提高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认定标准,构建谱系分明、规模适度、梯队合理、传承有序的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要制定传承人培养培育计划,建立传承人“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与传承人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夯实非遗人才培养基础。要加快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提高非遗资源采集和著录水平,建立统一的非遗数据库,推动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要实施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扩面提质”行动,加大国家级、省级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推荐力度,不断提升襄阳非遗的“含金量”。

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非遗活化利用。要加强对传承人、保护单位产业化发展培训,搭建传承人与企业合作平台,引导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建立特色园区,强化市场思维、实现规模生产,培育“造血”功能。要推荐更多的非遗项目申报“中华老字号”,提升非遗“双重”价值,促进非遗项目市场化发展。要深化产业融合,拓展“非遗+”模式,将非遗融入旅游、乡村振兴、文化街区建设,开发旅游线路、搭建非遗工坊、打造特色街巷,推动非遗从文化资源向产业动能的转化。

加强宣传普及,营造非遗保护浓厚氛围。要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结合文化惠民、文明创建及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非遗以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广开来,提高非遗普法宣传的覆盖面和参与度。要加强非遗研究阐释,深度挖掘非遗蕴藏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情怀等文化底蕴,打磨典籍、编撰图书,让非遗故事流芳千古、让非遗技艺世代传承。要结合非遗宣传周、传统节日组织非遗展示、开展技艺表演,持续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探索建立非遗文化交流品牌,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主题活动,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全面提升襄阳非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襄阳日报》(2025年7月7日3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金成岑 终审:肖雨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