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熊丹青 通讯员 马静怡 邱俊然
4月底,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襄阳市2024年市本级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安排的报告》,并提出针对性审议意见。市政府迅速行动,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组织市发改委等部门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全力推动审议意见落地见效。目前,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制度保障持续强化,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6月26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关于2024年市本级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安排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常委会委员们对报告内容表示肯定。
针对审议意见中“聚焦精准谋划,注重质效并举”的要求,我市加强谋划部署,提升项目质效。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增强投资发展后劲,聚焦聚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注重政府投资直接效益和引导作用,聚焦重大战略、政策投向、重点工作,谋划了产业竞争力提升、文化影响力提升、区域协同力提升、城市吸引力提升等“八大工程”共1407个项目、总投资8868.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71个、总投资489亿元。扎实开展立项争资,有效保障项目实施,深入研判国家、省政策走向和专项支持方向,高位推动政策资金申报争取工作,积极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定期调度机制,1—5月,全市累计争取各类竞争性资金88.72亿元。做实项目前期服务,提高政府投资项目“成熟度”,凡经市投委会审议通过的项目,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加快开展项目审批,办理可研、初设、用地、规划、环评、施工许可等前期手续,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针对审议意见中“强化要素保障,破除瓶颈制约”的要求,我市深化制度建设,做实要素保障。全力以赴解决资金难题,通过建章立制开展立项争资,为一批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争取到中央和省政策资金支持,有效解决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全力以赴解决征迁难题,市政府将于近期审定后印发实施《襄阳市市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全力以赴加强“三资”管理,市财政局已研究制定《襄阳市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走深走实总体工作方案》,并印发实施。
针对审议意见中“落实‘五化’管理,压实工作责任”的要求,我市强化数字赋能,开展“五化”管理。高位部署,完成平台搭建,经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会研究部署,五化管理平台PC端62个功能模块及微信小程序43个功能模块建设已完成初步搭建,正在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已配置961个平台账号,其中市本级账号406个,已录入143个政府投资项目、184个省市重点项目、223个招商引资项目、14项全市重点工作、23项政府民生实事。
针对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常委会委员们重点关注的隆中景区道路提升、东津大桥交通组织、襄城居民就医、古城内学校搬迁、汉江码头项目等问题,报告也进行了逐项说明。
谋划隆中景区游客中心至核心区连接道路提升项目,对隆中景区到市区的隆中大道景观风貌提升工程开展前期论证。为打通东津大桥非机动车道堵点,实现非机动车道连续顺畅,拟实施东津大桥非机动车道完善工程,并谋划汉江襄阳东津段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针对襄城居民就医问题,目前襄城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整体形象进度已完成88%,正在进行装饰装修收尾工程。关于古城内学校搬迁问题,襄阳市第七中学、荆州街小学、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迁建项目,建设周期为2025年7月至2026年10月,资金由襄城区财政统筹。汉江码头项目,目前已初步谋划中心城区码头项目4个,包括闸口渡口升级工程、凤林古渡渡口、龙子口码头提升工程、鱼梁洲渡口升级工程。
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不断完善政府投资管理机制、项目谋划机制、要素保障机制、“五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项目“谋、建、管、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力以赴扩大政府投资效益,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不断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为“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筑牢坚实支撑。
《襄阳日报》(2025年7月7日3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金成岑 终审:肖雨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