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晚报讯【全媒体记者赵亚丽 通讯员孙策 刘守业】“以前这儿全是砂石堆,在家都不敢开窗户,晾的衣服总落灰,噪音还大得让人心烦,出门都不方便。现在问题解决了,心里敞亮多了!”6月24日,襄城区检察院对一起非法占地公益诉讼案件开展“回头看”,村民李大伯满脸喜悦地向检察官说道。
这一切改变源于一次公益诉讼监督。去年12月,“益心为公”志愿者通过“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反映,卧龙镇谭庄村有一处砂石料场存在违法占地问题。接到线索后,该院迅速行动,成立办案组,通过实地走访、无人机拍摄等方式展开调查。原来,自2020年起,村民王某未经审批,擅自占用4600多平方米耕地堆放砂石,并使用机器设备进行砂石料加工经营,致使农用地表层土壤损毁、板结,丧失农业种植功能。同时,砂石露天堆放未有效覆盖,生产经营中未采取防尘降尘措施,装卸运输时粉尘弥漫形成“灰霾带”,机器噪音与粉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露天砂石经风雨冲刷,泥沙废水横流,既破坏耕地资源,又污染环境,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为守护耕地红线、恢复生态环境,襄城区检察院多次与相关部门磋商,并于今年3月向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其依法履职,处理非法占地和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恢复土地原貌。收到建议后,被建议单位迅速行动,立案调查,责令王某停止违法行为。
在检察机关的持续监督下,今年5月,该砂石料场完成彻底整治:堆积的砂石全部清运,硬化路面拆除,耕地恢复平整。曾经的“灰霾带”消失不见,区域空气质量显著提升,困扰村民多年的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更让人欣喜的是,相关职能部门还完善了耕地保护和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加大辖区巡查力度,防止类似问题反弹。
近年来,襄城区检察院聚焦土地资源保护,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检察监督职责。通过搭建高品质协作平台,联动人大、政协,吸纳特邀检察官助理、“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监督;与行政部门构建协作配合机制,凝聚保护合力;运用法律监督模型精准发现线索;强化检察建议跟踪问效,截至目前,该院已办理土地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0余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30余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4件,成功修复被侵占和污染耕地60余亩。
《襄阳晚报》(2025年7月8日4版)
编辑:杨星
审核:罗安 终审:杨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