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 脚步量出“营商温度”,真心换来“发展热度”

2025-07-15 16:46:01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杨恒祥(襄阳市樊城区屏襄门街道)

当襄阳党员干部挽起裤腿走进车间时,他们丈量的不仅是厂房的尺寸,更是政商关系的刻度。这场以“进厂门”为起点的服务革命,正用党员干部的“鞋底厚度”换取企业的“发展热度”,在荆楚大地上书写着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调研不是“打卡拍照”,而是“把脉问诊”的诚意。过去某些干部下企业像“赶场子”,握个手、拍张照、留本册子就算交差。襄阳却把“四上企业全覆盖”调研变成了一场“破冰行动”,市级领导包联企业当“店小二”,部门专班跟进做“娘家人”,1800余家企业车间里回响着“车间现场看、职工当面问、数据实时核”的真诚追问。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设备升级需求,就是在这样的“地毯式走访”中被发现,迅速纳入市级技改专项库。这让人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调研不是做样子,而是要像中医问诊那样“望闻问切”,把企业的痛点摸透,把发展的堵点找准。当党员干部的笔记本上写满“用工缺口”“技术瓶颈”这些带着机油味的关键词,政企之间的“信息鸿沟”自然就变成了“连心桥”。调研更不是单次行动,而是构建长效机制的起点。通过建立“企业服务日”“早餐会”等常态化沟通渠道,党员干部成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的“信息枢纽”。某纺织企业负责人在走访中反映的“跨境电商资质办理难”问题,经包联干部协调,3个工作日内便完成全流程审批,实现“一线调研-即时响应”的闭环。

政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雪中送炭”的温度。惠企政策从文件柜走到生产线,需要跨越“最后一公里”的考验。襄阳用“惠企政策智能匹配系统”这把金钥匙,让政策红包自动“飞”进企业账户。某智能制造企业凭借“设备更新补贴”,提前半年完成数字化改造,这背后是“企业申报-部门联审-3日到账”的极速流程在托底。更值得称道的是“政策兑现倒逼机制”,把惠企资金拨付时效纳入干部考核,就像给政策落地装上了“计时器”。古语言,“徒法不足以自行”,政策再好,不落地就是“空头支票”。当稳岗补贴让某餐饮企业保住90%员工岗位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一个个家庭饭碗的稳固。这种“真金白银”的兑现,才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实在的诠释。政策的温度,最终体现在企业家的笑容里。某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算过一笔账,过去申请补贴要跑6个部门,如今“一网通办”系统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政策红利真正成了“及时雨”。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共谋共生”的智慧。在襄阳,党员干部进厂门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升级的新起点。由党员技术骨干、高校专家、行业龙头组成的“企业创新顾问团”,正在为传统企业做“数字化体检”。某粮油加工企业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后产品溢价三成,这背后是政企研用协同创新的魔力。更令人振奋的是汽车产业领域,党员干部牵线促成东风股份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实验室,把政府服务延伸到技术创新最前沿。这让笔者想到“独木不成林”的古训,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政府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不是指挥家而是搭台人。当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2%,当4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破土而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据的跃升,更是产业生态的焕新。某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感慨:“过去是政府给什么我们接什么,现在是政府帮我们想什么需要什么。”

从“进厂门”到“破瓶颈”,襄阳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优化营商环境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曲”。当党员干部把办公室搬到车间,把政策文件变成企业红包,把创新资源引向生产一线,他们正在用“服务深度”丈量着营商环境的“温度”。这种“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的良性互动,不仅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更诠释着新时代政商关系的应有之义——不是“背对背”的监管与被监管,而是“手拉手”的伙伴与同行者。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杨潇


编辑:张紫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