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造”随天舟九号奔向空间站

——航天四院42所护航天舟九号发射侧记

2025-07-16 10:43:49 来源:襄阳晚报

□全媒体记者黎贵波 通讯员席玲 杨羽南

7月15日凌晨,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天舟九号货运飞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第42研究所(简称航天四院42所)研制的飞船及空间站所有动静结构与机构密封件再次为飞船发射保驾护航。

同时,该所提供的航天员舱外航天服橡胶件、二氧化碳吸附药盘及“太空厕所”上盖组件等,将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抵达空间站,为我国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提供保障。

百里挑一,

确保“襄阳造”安全可靠

自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来,航天四院42所研制的“箭、船、站、服、员”五大系统,为航天员长期在站工作、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此次发射任务也不例外,所有动静结构与机构密封件的选品均做到了百里挑一,杜绝质量风险。”航天四院42所宇航配套及特种橡胶材料与工艺研究课题组组长李杰说,决不让有质量隐患的产品上天,课题组采取了最严的举措把好产品质量关,生产出远高于航天器总体要求的合格产品。

李杰介绍,此次发射任务运用的所有动静结构与机构密封件在经过设计人员、工艺人员自检,生产班组检测,质量部门检测等检验程序后,还将接受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的“联合选拔”,筛选出最优的产品,为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守护。

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进入空间站常态化应用与发展阶段。

“宇航产品关系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向前推进。”李杰表示,课题组将坚定如一地秉承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工作态度,以“严慎细实”的作风,筑牢航天“零差错过关”的质量防线,护航航天事业发展。

8万次疲劳试验,

助力我国舱外服自主创新

6月26日,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开展了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出舱任务圆满完成,高安全可靠性和活动工效的舱外航天服功不可没。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舱外活动过程中的核心装备,保障着航天员在舱外活动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业。

此次发射任务中,天舟九号“快递”了两套全新的飞天舱外服。

据了解,新的舱外航天服,在使用寿命、安全可靠性、活动工效和测试维修性方面有了全面的提升。

为准确掌握舱外航天服主气密层、手套橡胶件、连接处密封件的变化规律,确保航天员不受恶劣宇宙空间环境的影响,课题组成员陈兵勇和王凡反复试验,经过上千次检验,积累了大量数据,通过产品优化,提高了主气密层内部结构的致密性,以及产品性能裕度与性能一致性。相关产品成功经受了地面8万次的疲劳试验,并通过了低压(真空)、高低温、失重等环境试验,为实现我国舱外服自主创新贡献了航天四院42所力量。

实行“双岗”制,

确保产品及时交付

随着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出舱工作逐渐常态化,二氧化碳吸附药盘、“太空厕所”上盖组件“消耗品”使用量大幅提升。

为保证宇航产品及时交付,李杰进一步完善课题组“双岗”制度,每个产品除安排负责的主岗外,再配置副岗进行协同,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

二氧化碳吸附药盘能吸收航天员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是舱外航天服生保分系统中的重要部件。

药盘需要维持高强度,经受住火箭发射震动。

因此,产品不能有任何破损。

主岗周渝淞从配方和工艺方面进行改进,在提升配方黏结度的同时,不断提高机床作业精细化要求。

“太空厕所”大便袋上盖组件主要用于空间站航天员日常排泄物的杀菌处理。

作为课题组的单机产品,涉及的专业领域广,零部件数量多,需协调多个外部生产单位配合。

为避免延迟交付风险,周渝淞定期赶赴武汉、深圳、广州等地,紧盯现场保进度,待产品完成生产又急忙赶回航天四院42所,开展进一步的性能控制工作。

入职两年的年轻博士朱笛,在周渝淞的带领下,一步步熟悉工艺,加紧实操磨炼,掌握了装配、存储、环境及性能验证等工作,每个月开展测试十余项,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成为本次护航天舟九号发射的新生力量。

《襄阳晚报》(2025年7月16日2版)

编辑:杨星

审核:罗安 终审:肖雨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