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三大精神伟力 助力支点建设伟业

2025-07-22 10:09:46 来源:襄阳日报

武义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宜城将从三大精神中充分汲取动力源泉,广泛汇聚精神能量,加快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为湖北支点建设注入“宜城动能”。

筑牢信念之基

赓续红色血脉

理想信念是三大精神的核心内核。从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赤胆忠诚,到抗洪抢险“生死牌”前的义无反顾,再到抗疫战场“逆行出征”的使命担当,坚定的信念始终是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宜城将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支点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开展忠诚铸魂教育行动。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将三大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阐释,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对党忠诚融入灵魂。组织开展革命传统宣讲、抗洪事迹展演、抗疫故事分享等系列活动,将“紧跟党走”的执着、“团结奋进”的担当、“不怕牺牲”的勇气熔铸为一体,转化为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开展数字赋能传承行动。依托鄂豫边区革命遗址等资源,以“活态党史”为教材,运用“数字复原+史料研析+场景再造”技术,打造涵盖大别山斗争史、抗洪抢险史、抗疫防控史的“精神基因库”,形成“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精神解读”三位一体资源体系。开设“数字红色课堂”,推动数字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企业职工教育、社区群众宣讲深度融合,让党员干部群众在“重历历史现场”中感悟初心,实现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开展文旅融合转化行动。借势抗战胜利80周年全国纪念热潮,将宜城红色资源融入湖北省“挺进大别山传奇鄂豫皖”红色旅游线路,构建“红色教育+生态观光+乡村体验”文旅融合格局。开发“红色研学游”“沉浸式体验游”等特色产品,培育红色文创、主题民宿等新消费场景,带动沿线群众增收,形成“文化传承—产业振兴—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锤炼攻坚之志

激活发展引擎

攻坚克难是三大精神的鲜明特质。从大别山军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豪情,到长江大堤“人墙护堤”的拼搏身影,再到抗疫“向险而行”的突围意志,这种劲头始终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宜城将以这份坚韧为刃,向临港、煤磷等产业领域发起攻坚,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打好临港产业破局突围战役。抢抓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建设机遇,全速攻坚港口二期、疏港铁路二期、朱市铁路货场等项目,破解资金统筹等难题,力争2027年前建成“铁路进港区、内河通长江”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创新“港口+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培育煤炭储备、绿色建材、临港制造等适港产业集群,推动大宗商品从“过港流转”向“落地加工”转型,力争成为汉湘桂水运大通道的“北部门户”,为湖北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县域支点。

打好煤磷产业乘势崛起战役。转变“谈化色变”的固化思维,立足襄阳打造“双千亿”煤磷化工产业集群战略布局,依托周边磷矿资源富集、煤炭过境便利的优势,推动煤磷产业“破茧升级”。以嘉施利、新鄂西化工等龙头企业为牵引,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实施“以商招商、补链强链”行动,破解能耗指标、环保审批等制约,加快推进云图控股等一批优质项目建设,推动产业从“粗放加工”向“高端制造”跃升,打造百亿级煤磷化工产业园。

打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战役。聚焦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整合零散地块,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特色农业,持续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外引内育,加快招引一批深加工企业,培育壮大楚大鸭业等本土骨干企业,进一步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与产业链协同水平。实施一县一品“宜城鸭”强基工程,以“地域名+产品名”单品类品牌为重点,深入开展“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切实让农产品从“本地货”变“抢手货”。

厚植为民之情

绘就幸福画卷

“人民至上”是三大精神的本质所在。从大别山“打土豪分田地”的为民承诺,到抗洪“守护万家灯火”的责任担当,再到抗疫“生命重于泰山”的硬核行动,出发点始终是人民幸福。宜城将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支点建设成果惠及每位群众。

实施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工程。把群众诉求作为民生事业“指挥棒”,结合人口流动趋势和城镇化发展态势,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深入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和“市管校聘”改革,支持宜城一中建设优质高中,高标准打造鲤鱼湖九年一贯制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人员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着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增加养老托育设施供给,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实施社会治理精准增效工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诉求有人管、难题有人解”。创新“双网格”治理模式,科学划分社区和治理网格,组建“专职网格员+退休干部+志愿者”的专业化队伍,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楼栋、到户到人,让服务精准送到群众家门口。依托“一网统管”等信息化平台精准摸排民意、闭环化解矛盾,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基层治理质效,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更安心。

实施安全底线防护保障工程。坚守“人民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原则,织密安全防护网。把防洪排涝作为重点“民心工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易涝点进行“一点一策”改造,使“汛期不慌”成为群众的踏实感受。紧扣粮食主产区的责任定位,以“寸土不让”的决心守牢粮食安全线,把“手中有粮”的底气转化为群众的安心指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宜城,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愿意在宜城就业、安居、养老。

(作者系中共宜城市委书记)

《襄阳日报》(2025年7月22日5版)

编辑:王鑫

审核:罗安 终审:杨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