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杨恒祥(襄阳市樊城区屏襄门街道)
近日,襄阳戏剧演员史志红、马延娜摘得湖北戏剧“牡丹花”奖。这朵绽放于汉水之畔的“艺术之花”,既是两位演员数十年深耕湖北越调、襄阳花鼓戏的见证,更映照出襄阳守护文化根脉、激活传统生命力的深度探索。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之时,汉江两岸的戏台始终坚守文化原乡,生动诠释着“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理念。
文化传承并非沉溺于故纸堆的考古,而是融入生活的鲜活表达。史志红在《伐子都》中以“长靠翻滚”的绝活传承湖北越调武生精髓,马延娜借《信仰》的革命题材创新曲剧叙事。她们的戏台人生表明,传统技艺要避免沦为“博物馆标本”,需找到与当代契合的方式。2025年《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实施后,“非遗进校园”覆盖3万青少年,老河口木版年画走进课堂,这些举措如汉江支流,让文化基因在代际传承中持续保持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认识到守正并非故步自封,而是让传统技艺在新土壤中茁壮成长。
在城市化浪潮中,文化是维系乡愁的精神纽带。史志红的湖北越调《惊马》以汉水特有的婉转唱腔唤醒集体记忆,马延娜的花鼓戏《荆钗记》身段与古城墙、护城河相得益彰。2025年东津新区非遗文化周,3000人次的参与热度,让“00后”在戏台前直播,银发族跟着旋律轻哼乡音。文化认同并非抽象概念,它是外婆哼唱的童谣,是庙会戏台的喧闹,是游子归乡时街角的熟悉旋律。当戏剧从舞台走向生活,并构建起一套“情感坐标系”,才能让流动人群找到文化归属,让城市精神更具韧性。
文化赋能并非附庸风雅的点缀,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史志红主演的《挑滑车》带动老河口研学游收入增长,马延娜的《信仰》助力襄阳文旅节吸引长三角游客,2025年非遗文创大赛催生的漆漂扇、越调元素丝巾等产品,共同勾勒出“文化+”的清晰路径。这种创新打破“传统=小众”的局限:戏剧与研学结合,成为可体验的文化课堂;与文旅融合,成为可感知的城市名片;与文创碰撞,成为可携带的生活符号。“穷则变,变则通”,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让传统艺术从“高阁”走向生活,从“小众”走向大众,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文化滋养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
两朵“牡丹花”的绽放,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襄阳文化生态的生动写照。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颁布到非遗进校园,从文化周到文创大赛,这座城市构建起“吸引力筑基——服务力搭桥——生态力赋能”的递进体系。当“人的回归”转化为“产的升级”,当“守正”与“创新”同频共振,传统艺术便能成为撬动区域发展的有力支点。
站在汉江边凝视这两朵“牡丹”,既看到传统技艺传承的坚韧,又见证文化创新破局的勇气。它们启示我们:文化根脉既要坚守本色,又要绽放新花;既要扎根乡土,又要对接时代。这种守正与新生的交响,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也是襄阳这座古城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奏响的动人乐章。
编辑:杨星
审核:黄金丽 终审:杨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