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格桑花”开,共筑民族团结梦

2025-07-24 15:21:46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郭朴真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在湖北襄阳,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跨越千山万水,从汉江之畔奔赴雪域高原,将知识与爱播撒在西藏琼结县的土地上,他们就是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队”。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支教行动,更是襄阳市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的生动实践,是一堂行走在路上的“大思政课”。在湖北文理学院校园内,“格桑花之家”展馆的玻璃柜里陈列着泛黄的教案本和斑驳的支教队旗。这些实物见证着十八批支教队员的青春足迹,如今已成为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和襄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今年六月,“三个一”工程建设经验被写入全省思政工作创新案例:一支由优秀队员组成的宣教队伍持续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一座展馆年接待访客超十三万人次;一系列话剧书籍将雪域高原的支教岁月凝成永恒。当思政教育从课本走向真实动人的生命体验,民族团结的种子便在汉藏学子心中悄然萌发。

思政品牌创新,让“格桑花”扎根育人沃土。从2014年起,湖北文理学院每年选拔大学生志愿者组建“格桑花”支教团队前往西藏琼结县义务支教,截至目前已有18批93人次学生参与其中。这些年轻的支教老师,告别熟悉的校园与家乡,踏上那片神秘而又充满挑战的高原,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为藏族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在2025年襄阳市青年实干先锋报告会上,支教归来的罗之桂展示着一张特殊的照片:琼结县中学的操场上,身着藏袍的孩子们簇拥着鲜红的国旗,晨光将她们的笑脸映得格外灿烂。正是这样的瞬间,让一批又一批的支教队员前赴后继,更感召六十七名非支教毕业生赴藏就业创业。两次赴藏的吴顺喜选择永远留在琼结县,如今已成为加麻乡党委组织委员。“格桑花”支教队的价值不仅在于点亮高原课堂,更在于激活了本地志愿服务生态。今年春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王琳带着墙绘工具走进襄阳市友谊街社区,将斑驳老墙变成展现民族团结的画卷。这正是“双向赋能”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服务边疆同时反哺本地,“周末义教”“周末助老”等志愿服务品牌应运而生。当建筑工程系学生在西藏参与城建测绘,当襄阳社区孤寡老人收到“格桑花周末志愿服务队”送来的饺子,志愿精神便如汉江之水浸润整座古城。从雅砻江畔到汉江之滨,爱的接力从未停歇。西藏骨干教师来襄培训,湖北名师赴藏指导教学,一百一十九名西藏学子在襄阳校园求知若渴。教育互通的桥梁上,正行进着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加强人才交融,推动两地繁荣发展。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襄阳市自1994年开始倾情倾力、务实高效对口支援山南市琼结县。在提升医疗水平、助力教育发展、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襄阳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发扬新西藏精神,舍小家、顾大家,听从党的号召,服从组织安排,不远万里到西藏琼结,付出了许多辛劳与汗水,充分展示了大家讲政治、顾大局的优秀品质,讲担当、重实干的精神风貌,讲纪律、强作风的良好形象。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内涵,用优异成绩彰显了襄阳干部的担当作为,同时积极吸纳西藏籍优秀人才来到内地生活、发展,实现人才交往交流交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才能与力量。

加深结对帮扶,共建和谐关系。实施对口援藏工作以来,自觉把感情融入到群众中,把作风融入到实事中,襄阳群众与琼结县200多户农牧民结对认亲,通过“走亲戚、认亲戚”等系列活动,推动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寻找致富“金钥匙”。襄阳“支部结对、群众认亲”基层群众性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和首个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等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各对口援藏省市工作队前列。

汉藏一家亲,情谊永相连。无论是正在为西藏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还是曾经为西藏建设发展作过贡献的援藏干部人才,他们与西藏人民的情谊都会源源不断、紧密相连。同时,在襄阳人民与西藏琼结人民互帮互助的浓浓情谊和实现共同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之下,对口援藏工作将再上新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杨星

审核:黄金丽 终审:杨潇


编辑: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