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格桑花”为什么能在“大思政课”上越开越艳?

2025-07-24 15:23:03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易安然 (襄阳市融媒体中心)

在当今时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当“支教”这个词被某些高校做成“镀金流水线”时,学生去偏远地区拍几张照片、摆几个造型就回来写报告时,湖北文理学院的“格桑花支教队”却用11年时间,在西藏琼结县实实在在结出了硕果。11年、18批、93人次,从雪域高原到汉江之畔,这簇“格桑花”凭什么能在“大思政课”的讲台上越开越艳?答案藏在那些不喊口号的实干里。

“格桑花”在藏语中象征着美好时光与幸福生活,而湖北文理学院的“格桑花支教队”则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民族团结、家国情怀与志愿服务精神。自2014年起,该校每年选派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西藏琼结县开展义务支教,至今已有18批93人次参与。湖北文理学院以“格桑花支教队”为载体,扎实推进思政品牌建设,这一操作不仅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添了把猛火,更给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好例子。

从“三个聚焦”到“双向赋能”,再到“三个一”工程,湖北文理学院的思政品牌建设路径清晰且扎实。聚焦课堂内外、课改创新,学校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通过心理辅导、景观实物教育、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种立体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成长的“养分”。

“双向赋能”更是该校思政品牌建设的一大亮点。支教队员参与当地城建项目,为藏族文化弘扬和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当地教师与学校开展交流培训,西藏籍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双向互动,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更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三个一”工程则进一步强化了“格桑花”品牌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通过打造宣教队伍、建设展馆阵地、讲好支教故事,学校将“格桑花”精神融入办学实践,让民族团结与家国情怀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这种品牌传播策略,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为全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

志愿服务文化也是“格桑花支教队”思政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教队员们的无私奉献,不仅为西藏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希望,更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通过志愿服务,学生们不仅帮助了他人,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这种双赢的局面,正是志愿服务文化所追求的目标。

从襄阳到琼结,几千公里的距离,“格桑花支教队”用11年时间证明:好的思政课,从来不是在课堂里“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到广阔天地里,让学生在做事中懂事,在付出中成长。当某些高校还在纠结“课程思政怎么量化考核”,这群把课堂开到雪域的青年教师,用十一年时间证明——最好的思政课,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种“扎根实践、双向奔赴、精神传承”的方式,值得所有想把思政课上好的学校抄作业,毕竟,能让学生真信、真学、真做的思政教育,才是“永不凋谢”的格桑花。

编辑:杨星

审核:黄金丽 终审:杨潇


编辑: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