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千年文脉激活力 百炼铁城启新程

2025-07-24 15:25:35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龚樊襄阳市樊城区清河口街道清河桥社区

汉水之畔,铁打襄阳。这座承载楚文化、汉水文化、三国文化交融基因的千年古城,正以文化自信为底色,书写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时代答卷。从古城墙下的文创街区到智能工厂的机械臂舞动,从“三线建设”老厂房的工业遗存活化到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襄阳用实践证明,文化自信不是固守传统的静态标本,而是立足历史文脉、面向时代需求的动态进程。

襄阳的文化自信,首先源于对历史文脉的创造性转化。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镌刻在古城墙砖石间,四千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与数千首诗词共同构筑起精神原乡。据新华社报道,襄阳实施“古城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计划”,让深山古山寨、非遗技艺与市井烟火共同呼吸。管家巷文化休闲街区的成功印证,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不是简单的空间复刻,而是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场景营造,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生活元素。襄阳礼物文创店中供不应求的特色商品,正是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生动注脚。

面对产业变革的冲击,襄阳展现出破立并举的勇气。这座曾经的“汽车城”没有沉溺于旧日荣光,而是以“三线精神”淬炼出的坚韧推动产业重塑。美利信科技公司每年投入千万元级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使发动机缸体生产效率跃升至每件一百秒。东风纳米零一新能源汽车销往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量突破一点七万辆。这种转型本质上是对“铁打襄阳”精神的时代诠释,既守护工业遗产,更拥抱智能制造。当老厂房里的筒子楼与数字化生产线形成时空对话,当“一人多机”的智能生产模式取代工人日均两万步的传统作业,襄阳用产业升级的实践证明,文化自信必须转化为创新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作为“南船北马”的千年商埠,襄阳的开放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清代汉江年运两万艘商船的盛景,如今演变为“米”字形高铁枢纽连接“一带一路”的现代交通网。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襄阳新增四个国际友好城市,刘集机场开通三条国际航线、十条铁海联运通道,与襄阳高新区每120秒下线一辆全球车型的节奏同频共振。这种开放不是单向度的资源吸纳,而是通过产业协同、技术交流、文化互鉴,在全球化竞争中构建起文化自信的立体支撑。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襄阳正以开放姿态拓展文化自信格局。

襄阳的文化自觉,更体现在对文明交流规律的深刻把握。当“昭明台便签本”承载三国文化走向世界,当东风纳米零一针对不同气候市场进行适应性改进,这座城市印证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的真理。管家巷街区中白墙黛瓦与大师诗句诗意共生,国际货运班列上中国制造与全球需求精准对接,襄阳正在探索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辩证发展之路。这种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自信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襄阳的文化自信样本给予深刻启示。守护文脉不是简单复制历史,而是要让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产业升级不能割裂传统,而是要让工业遗产成为创新发展的精神坐标。开放包容不应丧失特色,而是要在交流互鉴中强化文化主体性。当“铁打襄阳”的坚韧与“文润襄阳”的温厚交相辉映,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化自信为笔,书写新时代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壮美篇章。

编辑:杨星

审核:黄金丽 终审:杨潇

编辑: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