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斩断“低分高录”诈骗黑手,守护高考公平底线

2025-07-24 15:34:52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厉莉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

每年高考季,既是莘莘学子圆梦的起点,也是不法分子伺机而动的“旺季”。从伪造AI作弊短信到兜售“内部名额”,从炮制“李鬼”录取通知书到编造“补录”谎言,高考骗局套路年年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利用家长和考生的焦虑心理,编织“低分高录”的幻梦。这些骗局不仅威胁群众财产安全,更侵蚀教育公平的根基。唯有全社会协同发力,方能筑牢反诈防线,还高考一片朗朗晴空。

焦虑为饵,话术为钩,诈骗分子的“心理攻防战”

“花钱就能降分录取”“特殊渠道保送名校”……此类话术精准击中了部分家长“分不够钱来凑”的侥幸心理。诈骗分子深谙教育焦虑的“流量密码”,通过虚构身份、伪造文件、夸大能力等手段,将骗局包装得煞有介事。例如浙江瑞安案件中,骗子竟自导自演“浙大招生办领导”的聊天记录,骗取家长百万元;山东日照的“补录”骗局则利用考生对落榜的恐惧,诱使其踏入圈套。这些案例暴露出骗子的两大伎俩,一是利用信息差,冒充权威身份增加可信度;二是制造紧迫感,以“名额有限”“过期不候”等话术逼迫家长匆忙决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底线,而“低分高录”的谎言恰恰在挑战这一底线。家长需清醒认识到,高考招生有严格的程序正义,任何“走捷径”的承诺都是陷阱。正如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严正声明,正规录取绝不会索要“预留费”“操作费”。破除此类骗局,既要靠监管重拳,也需家长筑牢心理防线——唯有摒弃“投机心态”,才能让骗子无隙可乘。

骗局升级,从“纸面造假”到“数字李鬼”

随着技术发展,高考诈骗已从传统的伪造通知书升级为更隐蔽的“数字陷阱”。一些机构通过仿冒高校官网、山寨招生App甚至AI生成虚假政策文件,以假乱真。今年多地出现的“AI作弊清零短信”,便是利用新技术制造恐慌的典型。更值得警惕的是,短视频平台成为诈骗新阵地,诸如“付费改分”“内部指标”等违规内容通过算法扩散,形成黑色产业链。

面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挑战,相关部门必须强化技术反制。一方面,网信、公安部门需对仿冒网站、虚假账号实施精准打击,建立“黑名单”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平台应压实主体责任,通过关键词过滤、实名认证等手段阻断诈骗信息传播。抖音近期清理涉考违规内容的举措值得肯定,但长效治理还需常态化监测。同时,各地教育考试院不妨主动“触网”,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渠道普及防诈知识,挤压谣言生存空间。

共筑防线,让阳光照进招生的每个环节

遏制高考诈骗,不能仅靠事后惩处,更需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从源头看,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和高校应进一步畅通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录取流程、补录规则、咨询方式等关键信息透明可查。例如,推广“阳光高考”平台的一站式查询功能,让家长一键验证院校资质;录取阶段可通过官方短信、App等多种渠道推送结果,减少信息不对称。

从社会参与看,媒体和社区可加强案例警示宣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武汉市反诈中心曾通过模拟诈骗电话测试发现,针对性宣传能使受骗率下降40%。此外,还需鼓励公众积极举报可疑信息,形成群防群治合力。

教育公平不容玷污,青春梦想不可辜负。面对不断翻新的高考骗局,我们既要保持警惕,更需坚定信念——人生的道路从无“捷径”,真正的成功永远属于脚踏实地者。只有全社会携手,方能守住这片公平的净土,让每一位考生在阳光下奔赴未来。

编辑:杨星

审核:黄金丽 终审:杨潇


编辑: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