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荷花、吃莲蓬、摘果子……这个7月,襄城区卧龙镇毕庙村格外热闹,来赏花、采摘水果的游客络绎不绝。
7月15日,“村游记”栏目组记者来到了隆七路。炎炎夏日,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宛如绿色的波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朵朵荷花或粉或白,或含苞待放或迎风盛开,悠然吐香。站上高台,古色古香的木廊道伸向远方,渐渐被茂密的荷叶覆盖。不远处,工人正顶着烈日,在荷塘里采摘莲蓬……
荷塘边的木屋里,放着几大箱早上刚刚采摘的莲蓬,莫剑夫妇双手翻飞,迅速从一个个莲蓬里剥出碧绿的莲子。
“一眼就看中了这片池塘。”莫剑说,2016年,原本从事通信行业的他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毕庙村考察。近年来,他流转200多亩土地种荷花,累计投入300多万元。
“现在每天能卖300至500斤莲蓬到市区和周边县城,多的时候能卖600至700斤。”莫剑说,他们种荷花主要是为了销售莲蓬,采摘季是每年5月中旬到9月底,一季下来,毛收入有二三十万元。
近年来,游客越来越多,村委会修建了3栋木屋别墅,满足游客吃饭和住宿需求。别墅下面还开了一家小型汉服馆,游客可以穿汉服赏荷花,拍摄美照。荷塘周边搭建了凉亭供游客休息,还配有秋千、自行车等,丰富游客体验。
沿荷塘往西走,番茄、黄瓜结得厚实,桃子、李子挂满枝头,这是襄阳绿生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马军2018年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的生态农场,“不施化肥,都是生物农药!”马军边说边摘了一个桃子递给记者,“真甜!口感确实不一般!”
荷塘的东边,一辆挂着河北牌照的半挂车正停在秦耕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等着装运水蜜桃。
“今年3月份,我就过来把这里的水蜜桃全包了。”河北老板薛福生说,合作社的桃子品相好、口味佳、甜度高,每年他都要抢先下手,如今隔一天发一车货,将水蜜桃发往全国各地。
秦耕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美珍跟随丈夫走南闯北,一直从事水果种植。2017年,她和丈夫经人介绍来到了毕庙村,承包了500多亩地,开展桃子种植。
“很少有这种整片连在一起的土地。”刘美珍说,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土地资源,她和丈夫成立合作社,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坚持用发酵的有机肥种植桃子。目前合作社已经种植了8个大品种和20多个小品类的桃子,几乎都被外地老板一抢而空。
采访中,不少选择到毕庙村发展的外地人都提到了“整片土地”!毕庙村哪里来的整片土地呢?原来,2013年,毕庙村开展整村搬迁,2000余名村民“洗脚进城”,腾出7000亩土地进行“小田变大田”集中流转。如今,毕庙村已经形成了千亩荷塘、千亩林果、千亩特色种植的产业规模。村民搬迁后,生活便利,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在距离隆七路荷塘20公里外的襄城区卧龙镇卧龙新城居民小区,28栋居民楼拔地而起,沿着小区主路往里走,路边的小高层依次排开,一辆辆小汽车停放整齐,小区设施齐备、环境干净整洁,很难想象,这里集中居住着600户、1836位毕庙村村民。
毕庙村委会就在居民小区内,当日下午,湖北文理学院的志愿者正在这里教孩子们做手工。在老年活动室内,老年人们正在休息纳凉,怡然自得。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陆续实施一系列惠民举措。”毕庙村党支部书记陈宗明说,对于在卧龙新城居民小区居住的村民,实行物业费、水费等全免;村委会每年给予每名村民新农合补贴190元;高龄老人可享受由村委会发放的1000元至2000元高龄补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夯实第一产业,发展好规模特色农业;谋划发展粮食烘干、瓜果深加工等,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谋划发展农旅融合产业,解决游客及研学团队吃住问题,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人气,壮大村集体经济。”陈宗明说。
乡村名片
襄城区卧龙镇毕庙村
毕庙村位于襄城区卧龙镇西南部,汉十高铁、隆七路、207国道穿境而过。近年来,该村引进多家公司及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开发种养殖项目面积达5300余亩,初步形成了大田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种养殖兼容、生产生态兼顾的经营发展格局。
对话
襄阳绿生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马军:
土壤干净,果子才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食品的要求和需求都越来越高,但只有干净的土壤才能种出健康的果子!”马军说,在将近退休的年龄回家乡投资2000余万元发展生态农业,就是看中了毕庙村这片干净无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地,他要在这里种出绿色健康的果子,让襄阳市民一饱口福。
马军,军人转业后在襄阳、新疆、重庆等地从事过金融、康养等行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2018年,56岁的他原本准备回襄阳养老,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毕庙村因整体搬迁,闲置了大量土地,他决定去看一看。
这一看,就与这块儿净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般来说,只要是耕种过的土壤,少不了打除草剂和农药,但这里以前没有开垦过,是种植绿色食品难得的净土。”马军说。
说干就干,马军考察后在毕庙村流转承包了1000余亩土地、水地、林地,利用积累的人脉资源,邀请朋友帮他选址规划,并在专业机构开展土壤检测,确定适合种植品种,还多方奔走,在襄阳农科院和外地寻到了很多“自留种”。
“这个黄瓜是我专门从河北引进的树黄瓜自留种!”马军抱起一根南瓜大的黄瓜说,“别看它外形丑,口感可好呢!还有生态黑稻,产出的大米味道格外香!”
“我不用除草剂,农药也只用可降解的生物农药,所有土壤施的都是牛羊粪等有机肥。”马军说,公司长期和襄阳市农科院合作,成为市农科院有机产品推广合作基地,公司产品都是有机产品。
如今,经过近7年的发展,马军种植果树200余亩,有机蔬菜基地40余亩,水稻种植基地100亩左右,水产养殖100余亩,农作物种植基地100余亩。
生态农业投资大、见效慢。“我们对人工需求量大,有时一天都要用60多名工人,每年给工人付工钱都要大几十万元!”马军说,今年开始慢慢有了盈利,水果直销到好邻居等各大超市,“明年收成会更好,预计水果能销售200万元,水产养殖销售50万元,黑稻等产品能销售40万元。”
生态农业只是马军规划中的第一步,“目前种植业和养殖业已经完成,接下来,我们还将对基础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并布局旅游、研学、农耕文化等产业,在一二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襄阳康养的好去处。”马军说,他对毕庙村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策划统筹 张成武 龚莉 王婷 廖双来 王虎
记者 严俊杰 孙凤玲 乔森垚
通讯员 俞娟娟 胡振兴
《襄阳日报》(2025年7月25日6版)
编辑:王鑫
审核:李云飞 终审: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