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全媒体记者李素文 文/摄
连日高温下,襄阳市区的地表温度轻易就能突破40℃。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下,一段仅十几秒的视频,让16岁的襄阳姑娘袁怡萱意外火遍了全网。
画面中,狭窄的楼梯间里,沉重的3匹空调外机,压在她稚嫩的双臂上,另一头,是同样奋力支撑的父亲袁保华。在令人窒息的闷热空气中,他们一步一步坚定地向上挪步……
这个瞬间,被袁怡萱的母亲曹女士捕捉下来,上传到了网络。视频迅速发酵,“全网心疼”成了对这个16岁女孩的共鸣。
袁怡萱是谁?这个画面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袁保华父女的空调安装现场。
父女的默契
7月23日下午两点半,正是一天中阳光最毒辣的时刻。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热感。在民发世界城都会山小区21号楼下,袁保华和袁怡萱正准备给16楼的一位业主安装一台空调。
没有多余的言语,袁怡萱利落地帮父亲将空调挂机和外机卸下车,抬进电梯轿厢。然后她又迅速折返,从车上拎下鼓鼓囊囊的工具包——电钻、扳手、安全绳、膨胀螺栓……抵达业主家门外,袁怡萱再次重复着抬设备、搬工具的流程,动作干净利落。
进入业主家中,袁保华径直走向窗口,探身查看外墙结构,评估安装外机的位置和风险。袁怡萱则默契地蹲在客厅中央,拿起宽大的绝缘胶带,缠绕空调挂机与外机的连接铜管,动作精准而有力。
准备工作就绪,最危险也最关键的环节到来——安装外机。袁保华开始穿戴全身式安全装备。这时,一直沉默工作的袁怡萱立刻站起身,快步走到父亲身边,仔细检查安全带每一个卡扣是否到位,用力拽拉绳索测试牢固度,再帮父亲把安全绳的主锁牢牢扣在室内坚固的锚点上。
袁保华翻出窗外,悬在高空。袁怡萱紧跟着趴在窗沿,身体前倾,一手牢牢抓住父亲的安全绳作为副保护,另一只手则随时准备递送工具。“钳子!”“螺丝刀!”“电胶布!”……父亲的声音从窗外传来,袁怡萱总能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将工具递到他沾满灰尘的手中。
半个多小时后,外机稳稳固定,管线连接完毕。当袁保华带着一身汗水和灰尘返回室内,袁怡萱紧绷的小脸终于放松下来,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她立刻上前,帮父亲解开沉重的安全扣,卸下安全带,并顺手拧开一瓶矿泉水递过去。
“姑娘放暑假就跟着我跑,现在是我的得力帮手。”袁保华仰头灌下一口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自豪。而袁怡萱则安静地收拾着散落的工具。
无奈的决定
袁怡萱踏入又苦又累又危险的行业,完全源于一次“无奈的无意之举”。
袁保华和妻子曹女士都来自襄州区,做的是空调销售和售后安装维修生意。而袁怡萱则是襄城职高电子信息专业的高一学生。
7月初,随着“烧烤模式”的开启,空调安装维修的旺季到来,袁保华和妻子常常从清晨忙到深夜。然而,就在袁怡萱放假回家的第一天,曹女士的腿疾突然发作,疼痛难忍,实在无法再爬高下低、搬运重物。
偏偏那天接到一个紧急单子。临时找不到帮手,袁保华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袁怡萱站了出来:“爸,我跟你去吧!我力气比妈大!”
看着女儿白皙纤瘦的手臂,袁保华第一反应是拒绝:“这哪是你能干的活?又重又热又危险!”但女儿眼神里的坚持让他犹豫了。转念一想,让这个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头的“娇娇女”体验一下父母工作的艰辛,明白每一分钱背后的汗水,或许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她懂得珍惜和努力。“就当是一次社会实践课吧。”袁保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了。
那天高温,楼道里密不透风,像个蒸笼。当父女俩合力抬起沉重的空调外机时,袁保华明显感觉到女儿的身体猛地一沉,手臂瞬间绷紧。“你行不行啊?”
没想到,女儿咬着牙说:“没事,我能行!”
这次“初体验”的结果,大大出乎袁保华的意料。他原以为女儿体验一次就会打退堂鼓,没想到袁怡萱却主动提出:“爸,暑假反正我也没事,我跟你当帮手吧!让妈在家歇歇腿。”从此,每天早上7点,袁怡萱就和父亲一起,无论是烈日当头的襄阳市区,还是路途遥远的乡镇,风雨无阻,一天未曾缺席。
在袁保华眼中,女儿不仅吃苦耐劳,更是个“悟性超高”的助手。“扳手型号、螺丝规格、各种工具的用途,甚至一些安装的小窍门,我只要说一遍,她就能记住,下次干的时候就能用上,递工具又快又准!”袁保华的语气里满是欣慰。不过,他反复强调一条铁律:所有涉及高空、带电等危险系数高的核心操作,坚决不让女儿碰。“她就负责室内辅助、工具管理和安全监护,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课本外的成长课
“第一天确实感觉有点累,浑身像散了架。”袁怡萱坦言,手臂的酸胀和烈日的灼烤是实实在在的考验。“但习惯了就好了,现在觉得都能承受。”
作为襄城职高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袁怡萱发现,父亲的工作场地就像一个鲜活的实践课堂。“课本上学的是理论,安装现场则是实践。”她说,“而且,很多经验、技巧,还有跟不同客户打交道的方法,是课本里根本学不到的。”每天穿梭于不同的场所,经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袁怡萱觉得这个暑假“比在家刷手机有意思多了,长了不少见识”。
更让她珍视的,是这份“工作”意外搭建起了一座与父亲深度沟通的桥梁。在袁怡萱的印象里,父亲袁保华是个“不安分”的人,总想着“折腾”点事业。父母长年忙于生计,父女之间交流甚少,“以前在家,除了问问我成绩,基本没话说。他不知道我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想些什么,我也不太理解他为什么总那么忙,有时还有点急躁。”
成为父亲的“小助手”后,情况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开车转场的路上,狭小的驾驶室成了父女俩专属的“聊天室”。袁怡萱会跟父亲聊起学校的趣事、学习的困惑、对未来的憧憬;袁保华则会分享他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客户的肯定或抱怨、行业的现状,甚至他年轻时的一些想法和遗憾。日复一日的并肩作战和敞开心扉,让隔阂悄然消除。
“原来很多时候我并不理解爸爸。”袁怡萱的语气里多了份理解与心疼。袁保华也感慨万千:“以前总觉得她还是个啥也不懂的小丫头,现在才知道我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女儿。”
在喧嚣中坚守本心
袁怡萱和父亲在高温下奋力搬运空调的视频,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涟漪。除了铺天盖地的赞誉,也夹杂着刺耳的杂音。“摆拍吧?哪有亲爹舍得让闺女干这个?”“想当网红想疯了,利用孩子博眼球!”“肯定是剧本,为了带货做准备!”……一些质疑甚至诋毁的声音,让这个朴实的家庭感到困惑和受伤。
视频的拍摄者,正是袁怡萱的母亲曹女士。面对质疑,这位性格直爽的母亲有些激动。她平时喜欢研究美食,经常把自己的烹饪过程拍成短视频,分享在视频号上,几年下来积累了5000多粉丝,纯粹是个人爱好。
“那天拍萱萱搬空调,一是觉得孩子这么小能帮爸爸扛重活,很感动,想记录下她的成长;二是想着发发我们干活认真的视频,多接点单子养家糊口,就这么简单。”曹女士坦诚地强调,所有的视频都是真实的工作记录,没有任何摆拍和设计。
对此,袁保华起初有些愤怒和委屈:“我是她亲爸!我能不心疼自己闺女?让她跟着我,是想让她体验生活不易,学点本事,总比在家躺着玩手机强百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女儿在争议中依然保持着那份平静和专注,袁保华也释然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欣慰和动力,是亲眼见证女儿在这个不寻常的暑假里飞速成长。
为了鼓励女儿,袁保华会时不时地通过微信给女儿发个小红包。然而,袁怡萱却从未将这些钱用于自己享受。她默默地把这些零钱攒起来,给弟弟妹妹买了新衣服。当记者问起为何不给自己买点东西时,袁怡萱的回答简单而质朴:“我不买,爸爸妈妈也得给弟弟妹妹买。他们天天那么忙、那么累,我能帮一点是一点,就当替他们分担了。”
女儿这份超越年龄的体贴和担当,深深触动了袁保华。“以前干这行,累得腰酸背痛时,也抱怨过。”他抹了把脸,声音有些哽咽,“但现在不一样了。看着闺女这么懂事,这么知道心疼人,我干活浑身都是劲儿!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
《襄阳晚报》(2025年7月29日3版)
编辑:杨星
审核:李云飞 终审: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