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黄金晶 通讯员 张显锋
综治中心是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重要载体。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政法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县级为重点,加强综治中心建设,让人民群众“最多跑一地”化解矛盾纠纷。
7月下旬,记者在老河口市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该市坚持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五有”“五规范”要求,高标准搭建“一站式”多元解纷实战化平台,该市矛盾纠纷化解有效率从79.1%上升至99.2%,信访总量连续三年下降,切实做到了群众化解纠纷“最多跑一地”。
整合资源,凝聚解纷合力
“十年没拿到房产证,我们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现在终于落地了!”说起蓝翔雅居商住小区的不动产权证办理进展,业主们难掩激动。
这个位于老河口市区的小区,因土地房屋抵押、规划验收未完成等历史遗留问题,150户业主的不动产权证办理停滞十年,业主与开发商矛盾不断升级,成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
2024年,老河口市综治中心主动扛起责任,协调该市司法局、法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多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周调度、月通报”机制逐项破解堵点。当年12月,不动产权证办理程序正式启动,这个拖延十年的民生难题得以破解。
这一案例折射出老河口市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治理资源的实践成效。该市建立“双挂帅”领导机制,市委书记、市长在综治中心统筹指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牵头搭建联席会商平台,定期召集政法、人社、卫健及乡镇(街道)等部门研究解决复杂矛盾。
按照“常驻、轮驻、随叫随驻”原则,24个职能部门、12个专业调委会、4个社会组织常态化入驻综治中心,68间功能室涵盖综合接待、纠纷速裁等全流程服务,每天安排政法系统领导坐班调度,通过“一个窗口受理、一套力量联动”,让分散的治理资源形成“攥指成拳”的合力。
便民惠企,优化服务流程
“感谢综治中心的调解,不然真不知道要闹到什么地步!”近日,在老河口市综治中心,经过婚姻家庭纠纷调委会与法官的联合调解,小军与小红就离婚相关事宜达成一致,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得到化解。
此前,两人因彩礼返还问题争执不下,小军多次带人到小红家中吵闹,三天内派出所出警三次。光化街道发现风险后,立即上报,申请启动多部门联合调处。
从风险预警到联合介入,从调解协商到达成共识,这起纠纷的快速化解,得益于综治中心构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针对群众和企业诉求,综治中心推行“一个窗口受理、一张清单派遣、一个专班包保、一个标准评价”机制:调解成功的可当场申请司法确认,未成功的可直接对接司法审判,有心理困扰的可获得专业疏导,真正实现“访调裁审”无缝衔接。
自2022年6月运行以来,老河口市综治中心累计接待群众1万余人次,成功调解纠纷4600余件,调解金额10.2亿余元,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
科技赋能,提高治理效能
“没想到,通过视频还能解决纠纷!”近日,一起跨地区离婚纠纷通过老河口市综治中心“云调解”功能室得到化解,当事人对这种高效便捷的方式赞不绝口。
这是该市以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综治中心整合政法视频会议系统、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雪亮工程等5类系统,实现综治维稳工作统一指挥、研判、调度、督办;对重点群体实行智能化跟踪管理,累计推送预警信息44.63万条,协助破获案件440余起,找回走失老人、儿童110余名;设立“智慧融合法庭”,已线上办理异地纠纷2190件。
在强化科技支撑的同时,综治中心建立健全日常管理、疑难纠纷会商、人员考核评价等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考勤、考核、奖惩等措施,进一步激发派驻人员的工作热情。完善案件跟踪机制,纠纷案件由受理部门和调解员跟踪处理,定期反馈办理进度;对未调处成功的,及时报告综治中心办公室,视情况引入司法程序或纳入市级研判会议研究,疑难复杂纠纷提请分管市领导牵头攻坚,做实全流程闭环管理。
如今,老河口市综治中心已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强堡垒”。从矛盾纠纷化解有效率提升至99.2%,到信访总量连续三年下降,一个个数据印证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扎实成效,也为新时代县级综治中心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襄阳日报》(2025年7月30日4版)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肖雨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