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 共同奔赴,绘就乡村共富新图景

2025-07-31 14:30:00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郭朴真(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千里山河,因绿相牵。7月18日,浙江安吉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与湖北谷城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在谷城北站的重逢,源于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场“共富之约”。这场跨越长江三角洲与汉江之滨的携手,不仅是“两山”理念发源地与转化地的深度联动,更开启了以生态为纽带的乡村振兴新实践。 绿色觉醒重塑乡村命运。余村与堰河的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20世纪90年代,两村曾因粗放开发陷入困境。余村炸山开矿导致环境恶化,堰河伐木砍林引发水土流失。痛定思痛后,两村殊途同归。余村关停矿山修复生态,堰河开荒种茶发展文旅。二十年的坚守换来丰硕回报,余村联合周边24个村打造“大余村”共同体,2024年旅游收入达百亿元,村均集体收入突破280万元;堰河村带动7个邻村推出“五大乡愁产品”(书香茶旅、红色茶旅等),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周边村集体收入同步跃升。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两村以绿色转型证明了生态资源的持久价值。  

协作创新打通生态价值转化链。两村的合作绝非简单“结对帮扶”,而是构建多层次协作生态。余村“共富超市”已成为跨区域枢纽,汇集6省21地农产品。本次合作后,堰河村的茶叶、灰鸡蛋将通过这一渠道销往全国,未来还将在堰河设立2号店,形成品牌联动;面对堰河创新的“牛奶豆浆茶”,余村带去了白茶饮料、白茶啤酒等深加工经验。汪玉成提出:“从产品共富迈向技术共富”。两村计划共建研发中心,推动生态产品价值链延伸;通过机制突破,借鉴盐边县“木林+魔芋”立体种植模式,探索林地复合经营、参考平富乡“共富联企”机制等其他乡村的优秀案例,激活资源市场化路径。

人才反哺,用青春力量唤醒乡村活力。人才是生态价值转化的核心引擎。余村全球招募“乡村合伙人”,吸引1200余名青年创客(超过本村户籍人口),将废弃矿坑变为咖啡馆、水泥厂改造成图书馆,孵化60余个新业态;堰河掀起青年返乡潮,“80后”游玉洁创立“牛奶豆浆茶”品牌远销欧美,“00后”大学生拍摄《堰河那些事儿》微短剧推广文旅,激活“早餐经济”与非遗传承。闵洪艳对此感慨:“乡村振兴缺的不是山水,而是唤醒山水的人。”两村将共建人才交流平台,让才智在田野间流动。  

共富生态,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两村合作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乡村分散发展困局。如何更好地做到资源整合,两村也提出了许多设想,如搭建自然资源数据库,串联两村生态禀赋(余村竹林、堰河茶园),设计跨区域旅游线路;通过线上直播带货、乡村旅游推广平台,破解农产品销路难。堰河通过合作社统一品控标准,余村提供流量支持,形成“品质+流量”双驱动;通过联盟辐射效应,以“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为支点,吸引更多乡村加入。

从余村到堰河,从理念发源到实践深耕,这场千里之约彰显了乡村振兴的新逻辑。以生态为底色、创新为笔墨、共富为画卷。当共富超市的货架连接起东西部的农特产品,当青年创客的梦想在山野间扎根,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发展路径已然清晰。在“两山”理念指引下,这场共同奔赴终将汇成万千乡村迈向共同富裕的壮阔浪潮。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杨潇

编辑:张紫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