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龚樊(襄阳市樊城区清河口街道清河桥社区)
近日,一则来自湖北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被称为“玻璃娃娃”的湖北巴东考生田艳青,以621分被武汉大学历史学类录取。这位自幼患有成骨不全症、历经7次骨折的19岁女孩,用12年与病魔的搏斗,在珞珈山下书写了一段关于教育公平、人文关怀与生命韧性的动人篇章。
田艳青出生于巴东县青果山村,这里山高路远、资源匮乏,但大山并未阻隔知识的传递。南京大学毕业生袁辉跨越千里支教,发现躲在教室角落的田艳青后,主动提出上门送教。7年间,他骑坏3辆摩托车,翻山越岭为田艳青补课,将轮椅上的课堂变成生命的启蒙。这种“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坚守,正是湖北教育工作者践行“有教无类”的生动写照。
在巴东一中求学时,田艳青每天拄着双拐在操场练习行走,错题本积累了10多本,高三成绩稳居年级前30名。她的坚韧与湖北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品格一脉相承。正如长江穿山越岭终成浩荡之势,田艳青用行动证明,身体的局限无法禁锢灵魂的高度,地理的偏远不能阻挡梦想的远征。
田艳青的故事,折射出湖北教育体系对特殊群体的温暖托举。从巴东一中为她改造带卫浴的宿舍,到武汉大学提供无障碍设施、单人宿舍和学业导师,从袁辉的私人送教到招生办主动协调陪读政策,湖北教育系统构建起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支持体系。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担当,正是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深刻践行。
据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25年湖北高考首选历史类本科线为442分,田艳青以631分(含少数民族加分)的成绩远超分数线。她的成功不仅是个体奋斗的胜利,更是湖北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缩影。田艳青选择武大历史学类绝非偶然。小学时,袁辉送她《史记》,在轮椅上读史的种子就此种下。高中时,历史老师向丽每次答疑后收到的那颗糖,成为她传递善意的起点。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坚守,与武汉大学“自强、弘毅、
湖北作为楚文化发源地,历来重视人文教育。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到闻一多“拍案而起”的担当气节,人文传统始终滋养着这片土地。田艳青在高考志愿中放弃所谓热门专业,选择历史学类,恰是对功利教育倾向的无声反驳。她用行动诠释,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工具人”,而是塑造有温度、有情怀的完整人格。
田艳青的圆梦之路,已超越地域范畴,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生动案例。武大提前规划无障碍设施、勤工助学岗位和学术指导,这种“未雨绸缪”的关怀,为全国高校树立了标杆。据教育部数据,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42万,如何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田艳青案例提供了“湖北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田艳青计划在大学加入支教社团,将袁辉老师传递的火种继续播撒。这种“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链条,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意义,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生命的相互照亮。当她在珞珈山下翻开史书时,读到的不仅是过往的兴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一个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的社会。
田艳青的故事,是荆楚大地写给中国教育的一封特别的情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让轮椅上的课堂与普通教室享有同等尊严,真正的教育温度,是让每个“不一样”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光。当621分的成绩单跨越500公里山川抵达武大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圆梦,更是一个社会在文明进步中迈出的坚实步伐。这朵从大巴山走出的坚韧之花,终将在珞珈山下绽放出最璀璨的人文光芒。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