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赵玲 通讯员吴冰冰 文/摄
在襄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康复治疗室里,几十幅色彩明艳的儿童画装点着素白的墙壁。这些画的作者,分别为脑瘫患儿童童、孤独症患儿航航和发育迟缓的月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罗妈妈的孩子”。
被孩子们情真意切地唤作“临时妈妈”的儿童保健科主任罗玉梅,在29载的春秋流转中托举起脑瘫、孤独症、发育迟缓等特殊儿童的未来,串联起数千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她用一颗慈母心点亮孩子们的生命微光,走出了一条守护万千家庭的仁医大道。
二十九载躬耕
填补该院康复领域空白
1996年,襄阳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仅有预防接种、生长发育监测和集体儿童管理三个门诊。当时,初出茅庐的罗玉梅在诊室发现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新生儿科抢救成功的早产儿中,体重仅800克、900克的“巴掌宝宝”日渐增多,这些孩子返院体检时,常伴有运动迟缓、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早产儿、高危儿虽被救活,但他们肢体和大脑发育受损的后遗症谁来管?”辗转难眠的夜里,一个3岁仍不会走路的孩子的影像在罗玉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她深知,救活只是起点,保障孩子们的生命质量,方显医者担当。
敏锐觉察到早产儿干预领域的空白后,罗玉梅毅然踏上进修之路,将儿童运动康复、神经语言康复等早期干预技术引入襄阳。
诊室成为了“希望的田野”。面对7岁脑瘫患儿轩轩颤巍巍抬起的左腿,罗玉梅立刻蹲身矫正;当5岁的孤独症患儿童童在彩球的引导下首次对外界产生反应时,她激动地捕捉这微小的信号:“看!他在探索世界了!”年轻的母亲瞬间泪如雨下——这是孩子被确诊半年来第一次回应外界。
“爱和专业缺一不可。”罗玉梅常对新入职的康复师说,“如果五岁的孩子只有两岁的能力,就要用两岁的方式与他对话。”这份对儿童内心的深刻理解与珍视,是她坚守的初心。
这份初心,化为对困境家庭的深切体恤。29年来,面对动辄耗时半小时的孤独症诊断,罗玉梅坚持只收取挂号费,“能省一点是一点,这些家庭太难了。”得知宜城农村一对贫困孤独症姐弟濒临放弃康复的希望,她发起了科室募捐。孩子母亲攥着善款,双手颤抖地说:“你们救的是我们全家人的命啊!”
织密三级网络
构筑儿童康复高地
“早诊断、早干预能改变孩子的一生!”紧迫感源自残酷现实:太多发育障碍患儿因错过黄金干预期而抱憾终生。于是,罗玉梅率先建立“发育预警信号”体系。
为突破脑瘫患儿语言康复的瓶颈,罗玉梅带队赴京学习;孤独症诊断金标准ADOS评估尚未在湖北普及,她三赴广州取经。2018年,全市首个儿童康复病房在她的奔走下诞生,填补了襄阳孤独症系统化治疗的空白。
诊室门口的标牌见证了学科的飞速发展——从最初的三个基础门诊裂变为涵盖语言障碍、心理行为、脊柱康复、近视康复等16个二级科室的儿童保健综合体系,年接诊量从2万人次跃升至12万人次。
2015年,南漳县一名因未做新生儿听力筛查而永远失语的6岁患儿深深刺痛了罗玉梅。彼时,市区新生儿筛查覆盖率虽高,但广大农村仍是薄弱环节。她当即启动了“基层儿保康复计划”,奔走于全市的县、区级妇幼保健院培训筛查技术。
2020年,她推动成立了襄阳市儿童保健专委会,构建起市—县—乡三级防治网。如今,县域妇幼机构均设有康复科室,脑瘫、孤独症患儿就地康复比例超70%。“以前进城租房、每月康复费要几千元,现在骑车去县妇幼,做完康复还能顾家和种地。”南漳县患儿家属的肺腑之言,印证了这张网的价值。
爱心还化为政策的“推力”。为减轻困难家庭的负担,罗玉梅多次通过政协提案呼吁,最终促成了襄阳脑瘫、孤独症康复报销标准的显著提高,跃居全省前列。2022年“智力残疾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省级规范化培训基地”、2024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脊柱侧凸防治基地”相继落户,奠定了该院区域儿童康复高地的地位。
团队的视野也不断拓展:响应湖北省“323”攻坚行动,科室承担起全市0—6岁儿童的视力管理,帮助众多患儿提升视力;面对发生率高达3%-7%的青少年脊柱侧弯,团队创新推出了“脊柱操+姿势管理”非手术方案,帮助众多患儿挺直脊梁,免于手术。
赋能家庭康复
培训4000多个家庭
“康复不仅是医生的事,家长才是孩子终身的治疗师。”2008年,罗玉梅开创了“家长康复课堂”。针对孤独症患儿需高强度密集训练的特点(每天至少4小时学习生活自理、社交互动、认知表达等核心技能),她和团队手把手指导妈妈们布置“家庭康复角”:音乐区、运动区、认知区,小小空间被赋予了治疗魔力。
2020年,课堂升级为“云端学校”。患儿家长将训练视频发至微信群,治疗师24小时内逐一点评。宜城农村那对孤独症姐弟因此受益——母亲掌握结构化教学后,姐弟俩从零语言到能简单交流,最终走进了小学课堂。目前,该体系已培训4000多个家庭,微信指导记录超过10万条。
2024年10月,罗玉梅接诊的一名脑瘫男婴,更印证了家庭支持的力量。面对患儿奶奶的求助,罗玉梅一边紧急协助其申请医保报销和残联补贴,一边坚定地鼓励道:“给孩子半年时间,我陪你们一起努力!”除了医院的规范训练,她悉心指导奶奶和妈妈进行家庭康复。五个月后,孩子抓握摇铃的清脆声响,让曾经濒临破碎的一家人相拥而泣。“没有罗主任的帮助和鼓励,我们早垮了。”孩子母亲含泪的话语,道出无数家长的心声。
坚守医者仁心
点亮生命希望之光
“每个孩子都有光,我们要做寻光人。”罗玉梅分享了一个触动她的故事:一位曾被预言“需终身照护”的孤独症少年,经过训练显露出钢琴修理的天赋,20岁时已技术精湛,可以反哺双亲,这让她更加坚信坚持的力量。
在罗玉梅的康复理念中,设定阶梯目标至关重要:重度患儿争取实现生活自理,中度患儿助其从事简单劳动,轻度患儿力促其回归社会。2012年以来,经她康复治疗的孤独症儿童入学率超过60%,多名高功能患儿小学成绩在90分以上,一些有个体天赋的孩子在康复中被发掘:一名16岁孤独症少年在编程世界找到了他的“星辰大海”。“进步再慢也是希望”,这句话已成为科室的座右铭。
诊室之外,罗玉梅还是南漳县一位8岁留守女童的“爱心妈妈”。山路难行时,便视频联络,叮嘱课业、疏导心结。这份守护,从诊室绵延至山乡。
“医学有边界,但希望无限。”罗玉梅,这位在命运裂缝中执着寻找微光的“点灯人”,用29载的坚守、行程逾万里的奔走,诠释了最深厚的医者仁心——让希望成为支撑特殊家庭穿越黑暗、生生不息的力量。
(为保护患儿隐私,文中所有患儿均为化名)
《襄阳晚报》(2025年8月19日7版)
编辑:王鑫
审核:金成岑 终审:杨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