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丨暖心服务“最后一公里” 襄阳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2025-08-20 15:56:38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郭朴真(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烈日炎炎,襄阳高新区米庄镇户籍民警普布参拉驱车七公里赶往一位脑梗卧床老人家中。汗水浸透警服,她蹲在床边调整光线为老人拍摄证件照,耐心指导家属使用“鄂汇办”小程序代办后续流程。这一抹“警服蓝”跨越的七公里,正是襄阳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所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襄阳市政府各部门主动将工作贴近群众接地气,从群众所呼、所难、所想、所求、所盼入手,用真心为民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促进各项工作提能增效,实现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坐等服务向上门服务转变、由常规服务向创造性服务转变,提高为民服务自觉性,让为民宗旨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流程优化,把“长跑”变“短途”。过去群众办事常需“折返跑”,如今襄阳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重塑服务流程。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上下楼难”问题,樊城区住建局牵头编制《增设电梯服务指南》,创新推行“一次踏勘、一个部门牵头到底”的“一字工作法”,“民意应声团”现场预判管线迁移等难题,当场制定解决方案,让居民告别“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问”的窘境。流程简化后,居民王先生手持指南感慨:“现在心里踏实多了。”今年以来,樊城区36部加装电梯拔地而起,让众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终于能轻松下楼晒太阳、会老友;线上同样跑出加速度。襄阳市行政审批局推出200项“一件事”主题事项线上“一次办”,群众登录湖北政务服务网即可“链条式”并联办理新生儿落户、社保卡等关联事项。市民为孩子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等5项业务,从“跑多次”压缩到“10分钟办妥”,窗口前的笑容成为改革成效的最佳回应。

服务前移,从“窗口”到身边。襄阳政务服务从“坐等办事”向“主动服务”转变。公安系统将户籍窗口延伸到群众身边,帮助行动不便的市民在家中就能办理相关业务;襄阳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七大队通过“红心连企”帮扶活动,组织4名执法人员上门指导,协助企业通过“信用中国”平台快速完成修复,免去企业往返40公里的奔波,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把“麻烦事”变成“暖心事”,进一步体现了襄阳的“城市温度”。干部脚步丈量民情,更在田野阡陌间解民忧。在谷城县茨河镇下磨石村,安全饮水是“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系统解决乡村民生问题的关键一环。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驻村工作队走访调研后,迅速将饮水安全列为2025年重点帮扶任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50万元,同时带动村集体自筹10万元,总投资60万元启动安全饮水改造工程,解决了全村的饮水问题。

数字赋能,让“人找事”变“事找人”。“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核心逻辑,是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襄阳市创新搭建“襄阳政策通”平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惠企政策待遇认定实现“免申即享”,即企业无需申请,系统自动匹配政策并推送资金。平台上线惠企事项680项,1万余家企业坐享“政策上门”。在医疗报销等民生领域,智能预审系统悄然提升服务温度。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自动核验材料完整性,及时提醒补正,避免群众因材料不全反复奔波。襄阳市还打通了数据壁垒,推动802项高频事项“异地通办”,在襄阳都市圈全域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

从外籍留学生到本地市民,从个体群众到企业单位,襄阳政务服务正以“全覆盖、无差别”的服务,让每一个办事主体都能感受到便捷与尊重,感受到“好办事、办好事”的便捷与温暖,让政务服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切实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襄阳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政务服务每缩短一公里,民心便贴近一大步。从民警汗水浸透的警服到走遍村里家家户户的驻村书记,从智能推送的惠企资金到老旧小区新装的电梯,这些带着温度的“小事”,正在编织成一座城市的幸福经纬。当干部多跑腿、数据多跑路成为常态,群众的笑脸便成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最动人的答卷。

编辑:罗安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婷


编辑: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