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丨荆楚“绿”动向未来,湖北续写“两山”理念新答卷

2025-08-20 15:59:34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郭朴真(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每一片青山都蕴藏机遇,每一湾碧水都流淌未来,这既是生态的觉醒,更是发展的智慧。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恰逢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荆楚大地正以绿色为笔,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近两年,武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系统治理,武汉沉湖湿地水质提升至Ⅲ类标准,鸟类种数从2013年的169种增至301种,高峰期栖息候鸟超10万只,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这些看得见的改变和数据足以证明湖北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大步向前。当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如约而至,荆楚大地正以绿色为笔,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

生态资源转化路径越拓越宽。湖北多地正探索将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生态优势成为富民资本。盛夏的保康县尧治河村,一场“荆楚四季村晚”正在上演,游客与村民在《尧治河的山尧治河的水》的悠扬旋律中共舞,在文旅市集流连忘返。谁能想到,这个平均海拔1600米的山村,37年间从高寒极贫村跃升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全国文明村”,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北实践。尧治河村的蜕变不是孤例,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新业态,保康县锚定“国内知名生态文旅康养目的地”目标,打造“一区三地”,为村民带来丰厚生态红利;孝感市则以创新思维盘活林业资源,出台专项改革方案,推动林地林木从“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在双峰林场等地试点合作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林业碳汇等产业,探索“林业碳票+司法补偿”“林业碳票+抵押融资”等应用场景。这些实践让山林水体释放出澎湃经济能量,印证了“保护”与“发展”的同频共振。

流域协同守护母亲河生命线。一江碧水东流去,离不开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治理。十堰张湾区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主题举办“守水护水”文明实践活动,将文艺志愿服务队旗帜插遍河岸,把“守井人”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宜昌西陵区连续九年举办“生态市民日”,今年更以“航道绿动 长江共生”为主题,通过配乐朗诵《人与江豚的对话》、视频《西陵蜕变之旅》等节目,展现企业搬迁腾退、增殖放流修复生态的成果。打通“个人、家庭、学校、单位、社会”五方治理路径,让“护卫长江”成为市民生活自觉;潜江市则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全域治水格局,创新“源头增量—全城截污—尾水提标—水系连通—持续循环”五位一体治理体系,将水体循环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让“推窗见绿、出门亲水”成为市民日常。从汉江到长江,协同治理织就了荆楚生态保护网。

全民参与激活绿色治理愿景。生态文明建设根基在群众,湖北正通过多元载体激发全民行动自觉。襄阳开展了“绿色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活动,发掘出《绿动襄阳生态文明宣讲》《老兵护家园“无废”我先行——退役军人清洁志愿服务》等16个优秀志愿项目,涵盖汉江保护、生物多样性科普等领域,以2000元至1万元资金扶持赋能草根环保力量;宜昌西陵区“生态市民日”打造沉浸式体验,市民在水质监测科普区、环保主题文创展区互动中深化生态认知。而武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创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空天水岸”智慧监测系统,覆盖4万公顷重要湿地,并建成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等50处小微湿地,实现“湿地入城”,更凸显湖北生态行动“一盘棋”。这些举措将宏大叙事转化为身边行动,让绿色生活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十年“两山”路,荆楚大地见证荒山染翠、浊水还清的生态奇迹。从尧治河村的文旅舞台到汉江岸边的志愿旗帜,从西陵江畔的市民承诺到孝感林场的碳汇试验,湖北以坚实行动作答时代命题——绿水青山终不负人,美丽中国始于足下。当生态日钟声敲响,我们当以行动自觉续写绿色传奇,让长江之滨的湖北篇章,成为美丽中国最动人的注解。

编辑:罗安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婷


编辑: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