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龚樊(襄阳市樊城区清河口街道清河桥社区)
8月13日,保康县尧治河村擂台上,20个乡村代表以“逆袭者”姿态展开巅峰对决。这场“挑战‘两河’最逆袭乡村大PK暨‘两山’理念实践交流擂台赛”,不仅是一场乡村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曲以“两山”理念为谱、以绿色实践为词的乡村振兴交响曲。当“后进村”变身“网红村”,当“负债村”逆袭为“亿元村”,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乡村面貌的蜕变,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与实践路径的突破。
生态修复,是襄阳乡村逆袭的破局之钥。生态修复不是负担,而是乡村发展的“第一桶金”;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保康县黄龙观村的故事极具代表性。这个曾因磷矿开采留下880万方矿渣的“伤疤村”,通过十余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将荒山矿坑改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悬崖餐厅凌空而立,极限运动场挑战极限,千亩芝樱花海如诗如画,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比超三成。从“卖矿石”到“卖风景”,黄龙观村的蜕变背后,是“矿旅+农旅+文旅”三旅融合的创新思维。正如村党委书记章祖良所言,“绿水青山不会辜负人,但前提是我们要先敬畏自然、修复自然”。类似的生态觉醒在襄阳乡村遍地开花。宜城莺河村以幸福河湖建设为切入点,将“雨天涝、旱天臭”的空心村打造成“一半家园、一半风景”的网红河,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今年,该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产业创新,是襄阳乡村突围的核心动力。乡村蝶变的关键,在于找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枣阳市九龙村的逆袭堪称典范,面对180万元负债和山林管理混乱的困局,该村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循环栽种湿地松、桃树,发展菊花、黄精等林下经济,2022年还清旧债,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80万元。通过林下经济延长产业链,既修复了生态,又创造了经济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模式的创新迭代。谷城县官坊村试种安吉白茶成功,1500亩茶园亩均收益超万元,茶旅融合产业链让农家乐日收入超千元。这些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乡村产业不能“单腿走路”,必须走“生态+产业+科技”的融合之路,才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内生动力激活,是襄阳乡村发展的深层密码。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关键在激活内生动力。襄州区向湾村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注脚,作为革命老区,该村通过发展红色生态旅游,让游客“走红军路、吃红军餐、听红军党课”,同时吸纳返乡人员创业,打造“新村民咖啡馆”,实现红色资源“活起来”、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这种“红色+绿色”的发展模式,不仅让历史记忆焕发新生,更让村民从“生态旁观者”转变为“共同参与者”。南漳观音堂村党支部书记杜仁强说,“山区乡村的出路就是守好绿水青山”,这句话背后,是村民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认知升级。
20年前,“两山”理念在浙江安吉余村诞生;20年后,这一理念在襄阳的沃土上结出硕果。保康县尧治河村、谷城县堰河村作为“两山”实践的标杆,为全市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此次擂台赛上的20个“逆袭村”,则以创新实践超越了“两河”模式。无论是黄龙观村的“矿旅融合”,还是官坊村的“茶旅融合”,亦或是向湾村的“红绿融合”,都展现了因地制宜、大胆突破的智慧。正如襄阳市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党海涛所言,“践行‘两山’理念不是简单复制,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比学赶超”。这场擂台赛的意义,不仅在于评选出优胜者,更在于搭建了一个互学互鉴的平台。当一个个“逆袭故事”成为可借鉴的“发展教案”,乡村振兴的“襄阳矩阵”便真正形成了合力。
站在“两河”的坐标上,襄阳乡村正以“逆袭者”的姿态,书写着“两山”实践的新篇章。这场擂台赛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更多乡村在比学赶超中找准定位,在互学互鉴中激发动能,乡村振兴的“襄阳样本”必将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编辑:罗安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