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像花儿一样绽放

——襄阳三中以温暖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观察

2025-08-21 10:06:18 来源:襄阳晚报
襄阳三中(受访者供图)

□全媒体记者刘睎菁 通讯员薛晶晶

2025年高考放榜,襄阳三中应届毕业生郭志轩通过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圆梦燕园,这是继2024年该校学子张儒翰被北京大学录取后,学校实现自主培养上北大零的突破与“连续培养”的双重跨越。

与此同时,学校还收到另外一则喜讯:在不久前公示的“2025年襄阳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中,襄阳三中名列其中。

襄阳三中为什么这么“牛”?这所拥有69年历史的老牌名校,何以在新时期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跃升?何以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道路上阔步前行?

行温暖教育之路

以匠心管理托举生命成长

“教育的核心,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看见与尊重,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这是襄阳三中领导班子一直以来所坚守的管理哲学。

学校以“行温暖教育,助生命绽放”为办学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一切可能条件,帮助每一位学生向上、向善、向美发展。

在襄阳三中,温暖教育渗透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环节。每天晚上自习时间,各班老师便主动来到教室外的走廊上,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

“环廊辅导”模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每一位学生真切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

2018年,襄阳三中迁入新校区,近90%的学生在校住读,寝室管理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本着“寝室决定教室”的理念,学校发起“爱心护眠”行动,建立起“五级查寝制度”。

每天晚上,校领导、值班干部、各年级负责人、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层层接力,保障学生们一夜安眠。

为倾听学生的心声,学校创新推出“师生餐叙”制度。每周五,班主任与学生同桌共餐;校领导也定期与学生代表餐叙,做学生的“饭搭子”。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以生为本”,是襄阳三中践行温暖教育的核心。

今年7月9日,“襄阳市图书馆襄阳三中分馆”在襄阳三中图书馆挂牌成立,襄阳三中全体师生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凭校园卡实现市图书馆东津总馆、城市书房、分馆,以及流动图书站内图书的“通借通还”,一键解锁百万数字资源,真正帮助学生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为持续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开设“书记校长信箱”,为师生提供表达想法和诉求的平台。学校党委书记刘建功坚持日更《温暖教育随笔》,通过160余篇手记与教师开展深度对话,激发全员育人活力。

此外,学校还打通了教学楼与图书馆,优化自习室与教工之家,增加学生通道;新增连廊,缓解拥堵,保障学生出行安全;坚持每日更换厕所门帘,时刻为学生提供干净清爽的校园环境……

育人者的温度,还在于懂得一张一弛的智慧。

学校新增23块高标准运动场,为学生锻炼身体提供充足场地;冬至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坚持在传统节日举办暖心活动,让学生在校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大雪纷飞时开展堆雪人大赛,师生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放松身心,劳逸结合……

“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伟大品质,有效法则是唤醒。学生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需要时间的沉淀、过程的磨砺和环境的滋养。在这里,温暖教育不仅是一种温度,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力量。”襄阳三中校长李恒说。

秉“拼命三郎”之志

以专业精进铸就名师铁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一代又一代三中人不断爬坡过坎,熔铸了今天的拼搏底色,成为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内核。“拼命三郎”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学校浓厚的“竞”文化由此形成。

“以往,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现在,高铁向前飞驰,每一节车厢都在发力。对学校发展而言,充分发挥每一位师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尤为重要。”刘建功说。

高一新生入校后,年级管理团队便制订“高一全面培育、打牢根基;高二选准方向、精准发力;高三奋勇冲刺、大幅跃升”的发展战略。实行教学目标考核制度,班级间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开展“小组竞争”,成员相互合作,共同提升;通过双向聘任制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学团队,落聘教师通过跟岗学习提升能力,“能者上、庸者让”的生态推动教师们持续精进。

今年清明节放假前夕,学校高三年级90余名老师中,75名老师主动参与“环廊辅导”,多数班级6个科目的老师全部到场,争分夺秒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楼环廊灯火通明,成为三中教师“拼命三郎”精神的生动注脚。

支撑这股子“拼劲儿”的,是一系列帮助教师解除后顾之忧的惠师举措。

三中领导班子以“师生至上”为行动准则,校主要领导每周至少5次,其他班子成员每周至少3次走进教师办公室、教室、寝室,及时关注老师的困难;延长食堂供餐时间、开通通勤车专线、开办教师子女暑期托管班;定期慰问走访患病教师,完善体育设施,带领教师进行锻炼……细微之处,暖人心田。

解忧只是起点,锻造“铁军”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学校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引导教师明确发展前景,构建具有三中特色的教师激励体系,从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出发,搭建起“研、学、赛、用”四维赋能平台。

改造九大学科教研室,订阅学科专业期刊;每周各学科安排大小两次集体教研;组织编写班主任工作案例合集,编写《好课三中》教育教学论文集,助力教师“研”出高度。

选派优秀教师前往各地名校学习;每年邀请襄阳四中、五中的名师、名班主任及外聘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教师提供学科教学、高考备考、班级管理等培训指导,推动教师“学”出成绩。

组织班主任优质班会课、德育案例评选等竞赛活动;推荐教师参加“湖北好课堂”、全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等各类比赛,让老师们“赛”出水平。

举行“薪火计划”青年教师培训,充分发挥资深班主任“传帮带”作用;选任学科素养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教研组长;选拔德能兼备的青年干部充实学校管理岗位,“用”出价值。

冯婷婷荣获“全国实验说课能手”称号,邓超群获评湖北省首届“楚天名师”,邹永生成为襄阳三中首位自主培养的正高级教师……

近年来,该校70余位教师获市级以上“师德标兵”“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荣誉,3人荣获“湖北好课堂”省一等奖,10人荣获“湖北好课堂”市一等奖,2人荣获市青教赛一等奖。学校成为湖北省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并屡创佳绩,硕果满枝。

育多元文化之花

以五育融合打造三中特色

今年3月29日,襄阳三中首届“AI+科创英才班”开班。该班由华中科技大学与襄阳三中联合创办,是华中科技大学在湖北省内开设的第一个“AI+科创英才班”。

近年来,襄阳三中坚持五育融合,深化改革创新,积极响应科技强国战略,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加强学科建设,全力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培育新质发展动力。

在这里,科创之风浸润在校园内的每一寸土壤。

2024年1月,教育部公示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襄阳三中是全市高中中唯一入选单位。

依托此平台,学校成功举办首届校园科技节,和西北工业大学、市科技馆合作,开展航模表演、机器狗表演、中国象棋人机对弈等活动,让科学探究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推动“双高衔接”,依托本地高校和高新科技企业,共同开发汽车、人工智能等校本课程20余种,邀请武汉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教授到校举办科学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术前沿。

精心打造“耕乐园”校园农场,指导学生开展小麦、红薯、油菜等种植,学生在播种和采收中理解生命规律。这里也成为最质朴的“科学课堂”。

在这里,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让每颗种子都有破土而出的力量。

语文学科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系列活动、校园课本剧表演、读书节阅读分享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精彩纷呈;政治学科创设“模拟政协提案”“法治情景剧”“模拟法庭”等体验活动,打造有思辨声、有生活气、有时代感的素养培育新课堂;化学学科将数字化实验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直观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带领学生透过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制作叶脉书签,体验传统发酵;英语学科开展限时作文、中国故事讲述等赛事,搭建跨文化表达平台;地理学科开设试验田耕作、民居模型制作等特色实践,连接知识与生活;物理学科以科技节为载体,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学科开展“漫”说历史活动,学生在构思与创作间深度解构历史脉络……

在这里,人文滋养在无形中守护着每份成长。

建筑命名、石刻文化、榜样长廊等励志励学,成为学生耳濡目染的文化实体;学生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遍地开花;持续打磨特色思政教育体系,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劳动教育思政课”“志愿服务思政课”等活动中受到教育、获益匪浅。

春风化雨,育人无声。科技与人文共舞,竞争与温暖并存。

“办学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未来,襄阳三中将继续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练好内功,抓好管理,走出具有三中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刘建功说。

《襄阳晚报》(2025年8月21日3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罗安 终审:职战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