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童年“松绑”——

一位“90后”的幼教创业路

2025-08-28 10:52:19 来源:襄阳晚报人阅读
肖晨阳

□全媒体记者徐勇 通讯员刘鑫 徐洪珍 文/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被许多家长挂在嘴边的话,催生了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教育竞争。1999年出生的肖晨阳,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社会现象。她希望创办一所“环境为老师”的幼儿园,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肖晨阳的幼儿园位于高新区五月花小区。记者探访发现,她的教育理念正获得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学生数量稳步上升,累计带动100余人就业。该项目也因此被市人社部门评为市级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

教育初心

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木质玩具上,空气中飘着木香和水彩的味道。老师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这是肖晨阳心中最温暖的幼儿园画面。但另一个场景同样让她记忆深刻: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翻饭碗,被老师严厉批评,吓得发抖却不敢哭。大学学习学前教育时,她更加坚信:幼儿园应该是允许犯错、在关爱中慢慢成长的地方。

肖晨阳的父母都曾从事幼教工作20余年。“幼教是良心事业,不能糊弄孩子”成了她家的家训。她从小见过许多暖心细节——老师会记得每个孩子的过敏食物,耐心哄睡不着的孩子。但她后来发现,不少幼儿园越来越保守,更关注“孩子有没有写字、背诗”,却忽略了他们的兴趣和感受。

大学时去德国游学的经历,让她的教育理想变得更具体。在德国的森林幼儿园,她看到孩子们光脚在雨中踩泥坑,老师不仅不阻止,还笑着观察;在瑞吉欧幼儿园,孩子们对影子产生好奇,老师就带他们做了整整一周的“光影探索”。这些场景唤醒了她童年的美好记忆。她在笔记本上画下蓝图:要建一个让孩子自由探索的幼儿园,老师不做“指挥者”,而是做“支持者”。

破局成长

“你的幼儿园2021年开业,那时还是疫情期间。空间封闭、人员密集,容易受管控影响,当时开园是不是不太合适?”面对这个问题,肖晨阳有自己的看法:环境分宏观和微观,她之所以敢自筹数十万元、贷款200万元开办高档幼儿园,正是因为找准了一个好的微环境。

2020年时,五月花小区已有30多栋楼,入住率很高。小区居民以年轻人为主,未来会有大量儿童需要入园,加之小区还有十多栋楼宇在建,附近却没有高档幼儿园——这恰是入场的好时机。

然而,困难总是比想象中多。装修到一半,因疫情停工两个月;资金紧张,学费收不上来;招老师困难,有人担心“园开不下去”;最难的是维持信心——团队和家长都很焦虑。

她召开全员会议,坦诚地说:“我们现在打磨课程、优化流程,疫情后一定会更好。”她带领团队做线上公益课,教家长们在家陪孩子玩游戏,既保持了家长们的信任,也让团队有事做。凭借透明沟通和主动行动,他们度过了最难的阶段。

刚开园时,她也因年轻受到质疑:“这么年轻,能管好8800平方米的园?”“年轻人懂什么幼教?”她不急于反驳,而是潜心研究教育理论,每周读专业书籍,在教研会上精准指出课程问题;她拜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师,学习带孩子午睡的技巧;疫情期间冲在一线,每天拍视频发家长群,展示消毒、线上游戏的过程。渐渐地,员工们评价她“专业、踏实”,一些家长也从观望转为放心。

回归本质

生源是幼儿园的“生命线”。肖晨阳认为,要让幼儿园持续办下去,必须与家长在教学理念上达成一致。她说,所谓“环境即老师”,就是让环境成为孩子探索世界、自主学习的“脚手架”,而不是一味用“封闭课堂”和“被动灌输”去提升知识储备。

“不教识字算数,孩子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起初有的家长对于肖晨阳的理念有疑问。对此,肖晨阳摸索出“翻译”和“展示”两种沟通方式。

“翻译”是向家长说明:孩子搭积木时计算“几块能站稳”,就是在学数学;讨论“怎么搭更高”,就是在锻炼逻辑和社交能力——这些软实力比单纯认字更重要。

“展示”是通过开放日,让家长亲眼看到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一群孩子合作搭“城堡”时的分工与协商。每月发放的成长记录附有照片和视频,直观呈现孩子从“不敢发言”到“主动讲故事”的进步。

一位曾拍桌质疑的父亲,后来在家长会上感慨:“我儿子现在敢自己去买东西、会给我讲昆虫知识,这些比认字更让我惊喜。”

孩子乐乐的转变,印证了她的教育理念正确。刚入园时,乐乐特别内向,别人碰他一下就会打人,问原因只会哭。老师发现他是不会表达“被碰到不舒服”的挫败感,于是没有批评,而是教他说“请不要碰我”,还给他准备“情绪角”——不高兴时可以拍枕头、画“生气的画”。老师注意到他总蹲着看蚂蚁,就给他买放大镜、昆虫绘本,邀请他给大家讲“蚂蚁搬家的秘密”。

一年后,乐乐不仅敢主动和小朋友分享知识,还成了“昆虫小博士”。妈妈来接他时,他会拉着妈妈讲当天的发现。妈妈感动地说:“孩子现在眼睛里有光了。”这一刻,肖晨阳觉得一切坚守都值得。

科技赋能

目前,五月花幼儿园的员工中95%是襄阳本地女性,包括刚毕业的幼师生和重返职场的二胎妈妈。

肖晨阳重视培训,为幼师们开设“儿童观察”课程,为后勤阿姨做“安全急救”培训。她认为,幼儿园不仅是教育场所,更是社会的“毛细血管”:解决上百个家庭的就业,让家长安心工作;孩子在园里被照顾好,家庭焦虑就少了。这种“稳定一个孩子,安抚一个家庭,支撑一份就业”的链条,是他们最实在的社会贡献。

对肖晨阳来说,五月花幼儿园只是一个起点。下一步,她计划进军教育科技,开发0-6岁儿童早期发展的数字化评估系统和家庭支持工具。通过AI分析孩子在园游戏视频,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家长通过APP可查看“如何陪孩子读绘本”“如何引导情绪”等实操指南。线上系统与线下园所互补:线下解决8小时在园问题,线上将科学教育延伸至家庭。

肖晨阳心中的“教育振兴”,不是只做一所好幼儿园,而是要证明在三线城市也能办国际水准的学前教育,还要让科学育儿理念走出“精英圈”,进入普通家庭。

就像“五月花号”航船,她希望带领更多孩子和家庭驶向更广阔的未来——在那里,每个孩子都可以安心踩泥坑、自由画苹果,勇敢探索世界的所有奥秘。

创业微课堂

在“微环境”中 找到突破口

很多创业者盲目追求“大势”,认为大环境一不好,必然不适合创业。肖晨阳在2020年疫情期间选择进场,表面看风险极大,但她通过扎实调研,发现五月花小区年轻人聚集、在建楼宇多、周边缺乏优质幼儿园的“微环境机会”。这提醒我们,创业不一定非要追逐风口不可,聚焦具体人群、真实痛点,同样可以找到切入点。

幼教行业同质化竞争普遍,但肖晨阳引入了“环境即老师”的理念,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一点尤为值得学习:教育创业不能只拼硬件和价格,理念的清晰度和差异性才是长期竞争的核心。

作为一名年轻创业者,她面对过团队不信任、家长质疑等多重压力。但其应对方式可圈可点:一方面用专业能力服人(钻研理论、精准教研),另一方面用共情能力凝聚人心(与家长透明沟通、做公益课维持连接)。这说明管理没有定式,真诚与专业同样重要。

肖晨阳并没有止步,她正在向教育科技延伸,开发数字化评估系统和家庭支持工具,打通“园所+家庭”场景。这种从实体服务到数字化延伸的路径,为幼教创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扩展思路。

肖晨阳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创业本质上是一次“长跑”,它既要求情怀和价值坚守,也离不开市场洞察与管理智慧。希望在幼教领域探索的创业者们,既能脚踏实地解决好当下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也能目光长远,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生态。

(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炜口述,全媒体记者徐勇整理)

《襄阳晚报》(2025年8月28日3版)

编辑:王鑫

审核:金成岑 终审:职战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