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王建玲(襄阳市樊城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瞪羚企业”是区域创新活力的风向标,襄阳187家省级“瞪羚”企业,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以务实实践勾勒出区域创新的生动图景。
走进大力储能车间,墙上“诚实百年,创新每天”的标语格外醒目。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正为全球近20个储能项目赶工。这家成立仅三年的企业,凭借97项全钒液流电池专利和5项国标制定权,在新能源赛道跑出“襄阳速度”。车间里,没有浮夸的口号,只有焊花与数据交织的务实,这是襄阳187家省级“瞪羚”企业的共同底色,把诚信与创新刻进发展DNA。
技术硬核是立身之本。当多数企业还在模仿时,襄阳“瞪羚”已深耕核心技术。泳瑞玻璃用5G数字化让“一人管多线”成为现实,日产10万颗光学球透镜;军合胜塑化砸下2亿建新厂,产能翻5倍;就连养鸡场也凭“五重源头保障”,用可追溯的“粮食蛋”重构行业标准。大力储能更是标杆。公司每年将10%-20%营收投入科研,60人硕博团队联合中科院、武大攻关,把电堆、电解液、电控系统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攥在手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把创新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产学研合作催生“化学反应”。襄阳“瞪羚”不做独行侠,而是组团突破。航宇智控凭借伺服控制技术刚入选省级名单,就联合客户研发;凤雏农业携手高校开发叠层养殖设备,蛋鸡产蛋效率提高30%。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模式,在不同行业快速复制,催生出更多落地成果。隆胜四海新项目刚投产,10万吨特种硅烷订单就已到手,准备在新能源汽车绝缘材料领域大展拳脚;汉江弘源与武汉理工合作,特种陶瓷产品广拓环保新能源赛道。传统产学研“两张皮”的顽疾被打破,实验室成果直接变生产线产品。这些前瞻性布局,让襄阳“瞪羚”在新赛道上始终快人一步。
市场嗅觉决定能走多远。当不少企业挤在传统赛道时,襄阳“瞪羚”已瞄准新风口。飞龙摩擦材料盯上风电、无人机摩擦片市场空白,小批量供货成新增长点;米朗科技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传感器良品率飙升至99.8%;养鸡场借“凤雏故里”文化IP,让鸡蛋卖出文化溢价。国太阳科技有限公司的碲化镉发电玻璃直接应用于武汉天河机场T2航站楼改建项目,成了绿色建材示范。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专利证书到市场订单,襄阳“瞪羚”企业以硬核技术、开放合作和敏锐嗅觉破解创新密码。如今,华润大力钒液流电站将落子枣阳,宁丰新材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襄阳“瞪羚”企业如创新火种,点燃襄阳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