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通讯员李星雨
暑期,滨湖社区托管班里,热爱书法的老党员正带着孩子们临摹“志存高远”。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勾勒出跨越代际的温情。这是襄城区银龄志愿服务的日常片段,也是当地通过“党建、平台、实践”三维赋能,实现老年群体“老有所为”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襄城区委老干部局充分发挥老年学校的阵地作用,围绕老年群体特长与社会需求,持续深化“三维赋能”机制,推动银龄志愿服务走向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让无数“银龄微光”凝聚成照亮基层治理的“暖阳”。
“党员退休离岗,奉献精神不能退!”古城街道老党员李师傅在参加“课前微党课”后感慨道。在襄城区,党建引领始终是银龄志愿服务工作的“定盘星”。区委老干部局通过完善“分级负责、多元参与”的组织架构,建立覆盖区、乡镇(街道)、社区(村)的三级组织网络。各级老年学校共成立临时党组织24个,将500余名老党员学员纳入组织管理,常态化开展“大思政课”“开学第一课”“课前微党课”等理论宣讲56场,覆盖超2000人次,有效强化老同志“听党话、跟党走、献余热”的思想自觉。全区精准摸排老人的专业特长与服务意愿,组建志愿服务队32支,招募志愿者1557人,志愿服务实现全域覆盖、联动响应。
为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专业化发展,襄城区积极打造“阵地+能力+机制+渠道”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全力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线下,19个“老党员之家”和3个“老党员工作室”扎根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服务群众的固定阵地;联合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开展防溺水、AED急救等专业培训,让老同志从“热心人”变成“内行人”;创新推行“时间银行”机制,志愿者可通过服务积累时长兑换相应回馈,有效激发了参与热情。此外,还积极拓展线上服务渠道,借助微信、抖音等平台,使文艺演出、法律咨询等“云端”志愿服务得以持续开展,打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服务覆盖面。
如今,银龄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襄城区各个角落,接地气、多样化的服务不断涌现,成效显著:滨湖社区老党员书法班成员暑期走进托管班,开展“以老带小”书法教学,服务儿童30余名;古城街道组织银发宣讲员进社区开展“红色故事会”2场,覆盖群众200余人次;真武山街道发动基层老年学校的太极、广场舞班学员进小区开展教学20余场,带动300余名居民参与健身;卧龙镇“夕阳红”志愿者深度参与乡村治理,提出建议5条,调解纠纷2起,开展环境整治5次。此外,各老年学校结合重要节庆,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0余场,惠及群众超万人,极大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满头银发的他们,以经验化解矛盾、用热情传递温情,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银发力量”。
《襄阳晚报》(2025年9月5日4版)
编辑:王鑫
审核:金成岑 终审: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