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 哪吒和浪浪山之间,藏着国产动画的“流量密码”!

2025-09-12 15:03:29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邱阅川(市委办

不是传统文化不“香”,而是讲故事的方式得变一变了。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浪浪山小妖怪》,国产动画终于摸到了把老祖宗宝贝变成“流量担当”的门道。

曾几何时,国产动画一谈传统文化就是水墨风、京剧脸谱、神话传说——美则美矣,少了点烟火气。直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嘶吼,让古老神话有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投射。而今《浪浪山小妖怪》刷屏,故事里没有齐天大圣,只有无名小妖——像极了在职场努力“搬砖”的我们。国产动画终于明白:真正的高级,不是还原传统,而是重新诠释传统。

一、老IP新火法,传统文化“逆生长”的奥秘

谁说传统文化非得正襟危坐?《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变成烟熏妆、插兜走路的“问题少年”,龙王三太子敖丙则是温润如玉的“美强惨”。这种人设颠覆不仅没被骂“魔改”,反而让年轻观众直呼“真香”。更不用说《浪浪山小妖怪》里,西游记背景被用来讲述“打工人”的日常:大王画的大饼、妈妈关心的身体健康、想要离开浪浪山去看看世界的梦想——哪个不是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国产动画终于悟了: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与时并进的“活水”。老故事要打动新观众,需要的不是复刻,而是共情。

二、从宏大叙事到小人物视角,国产动画的“下沉革命”

曾几何时,国产动画沉迷于宏大叙事——要么拯救苍生,要么改写天命。而《浪浪山小妖怪》却把镜头对准了连名字都没有的底层小妖。这种视角切换堪称革命性的。它告诉我们:神话世界里不只有英雄和魔王,还有无数普通“打工人”;取经路上不只有九九八十一难,还有小妖怪的KPI和升职焦虑。小切口反而造就了大共鸣。无数观众在无名小妖身上看到了自己——那个在平凡生活中努力挣扎、偶尔幻想、始终前行的自己。国产动画终于走出了“非英雄不故事”的误区,发现了平凡叙事的力量。

三、鄂产动画的机遇,湖北如何抢占文化创意新赛道?

作为文化大省,湖北拥有楚文化、三国文化、神农传说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IP,还需要一场创意革命。哪吒和浪浪山的成功启发我们:湖北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现代转换。屈原的《离骚》能不能做成玄幻史诗?三国故事能不能从小兵视角重新讲述?神农传说能不能变成奇幻冒险?湖北有全国一流的美术院校、活跃的数字创意企业、丰富的文化底蕴——完全有能力打造下一个“哪吒”或“浪浪山”。关键是要放下身段,让传统文化“说人话”“接地气”。不是每一个IP都要做成宏大史诗,有时候小人物的小故事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四、流量之后的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国产动画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已经初见成效,但挑战依然存在。一方面要避免为了创新而丢失文化内核,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同质化竞争——封神题材扎堆就是前车之鉴。湖北在这方面有后发优势: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不高,正好可以精心规划,避免踩坑。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要找到传统与当代的精神连接点。就像浪浪山小妖怪的“妈妈永远觉得你饿”,穿越古今的母爱瞬间击中了所有人。

传统文化从来不缺底蕴,缺的是讲故事的新方式。曾经,我们羡慕迪士尼能把北欧神话、非洲传说变成全球IP。如今,哪吒和浪浪山小妖怪证明了:中国人也能让自家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从宏大神话到小妖日常,从英雄史诗到凡人故事——国产动画终于发现,最好的传统文化创新,不是顶礼膜拜,而是平等对话;不是复刻还原,而是精神传承。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金成岑


编辑:张紫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