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李杰(保康县城市管理执法局)
在中华文明的漫长版图上,襄阳始终是一颗钉在军事地理命门上的“金色铆钉”。她北扼中原、南控荆楚,西接川陕、东连江汉,自古便是“天下腰脊”的兵家必争之地。关羽水淹七军的豪迈战歌,岳飞北伐的铮铮铁蹄,都曾在这片土地回响。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襄阳更以血肉之躯,扛起了阻敌西进、保卫大后方的千钧重担。
1938年武汉失守后,日军溯江而上、猛扑西南,襄阳成为屏障鄂西、重庆的重要门户。在这里发生的随枣会战、枣宜会战、鄂西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是中国军队以空间换时间、以牺牲换战略的惨烈实践。张自忠将军殉国于宜城南瓜店,临终仍言“力战而死,无愧于心”。黄樵松将军带棺上阵,死守襄阳,血战到底。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铁血誓言。
不仅是军人,襄阳的百姓也同样书写了感天动地的篇章。男人抬伤员、送弹药,女人织布做鞋、照顾伤兵,甚至孩童也学会传递情报。1940年襄阳城破之际,许多百姓自发协助守军巷战,有人点燃自家房屋阻挡日军坦克,有人以身体为饵引开敌人火力。百姓与军队同生共死,真正展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铁血力量。
襄阳的抗战史,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书写的壮歌。在这里,每一座残破的城墙,都见证过宁死不屈的呐喊;每一条流淌的汉江,都承载过保家卫国的赤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座铁血之城,有了这样一群不屈之民,日军西进川陕的野心被彻底粉碎,华中抗战的火种得以延续,直至最终胜利的曙光到来。
如今,当我们行走在襄阳古城墙上,抚摸那些弹痕斑驳的砖石;当我们站在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碑前,静默缅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从未走远。它告诉我们:山河之所以无恙,是因曾有人为之喋血;和平之所以珍贵,是因它源自不屈的抗争。
铭记历史,铭记襄阳;致敬英雄,守护未来。不忘来时路,不负赤子心。唯有铭记牺牲,才能永续和平;唯有传承精神,方能坚定前行。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金成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