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柳敬贤(樊城区检察院)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强调要“软硬件并重”推动县中振兴。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教育重镇,襄阳正以“隆中精神”为引领,在补齐教育短板、优化资源配置、革新育人理念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为县域高中发展注入新动能,为荆楚学子铺就成才之路。
资源优化破解“城乡失衡”,夯实县域高中硬件基础
襄阳地处鄂西北,下辖多个县域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部分县中曾面临“学位紧张与资源闲置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近年来,襄阳依托省级统筹机制,结合“十四五”教育规划,率先推动县域高中资源动态调整。一是精准布局。根据人口流向预测,在襄州、枣阳等人口集聚区新建、改扩建高中3所,增加学位供给;在南漳、保康等山区县推进“小规模精品化”办学,避免资源浪费。二是标准化建设。对标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全市县域高中累计改造危旧校舍17栋,新增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覆盖率超90%,让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资源”。
以“软硬兼施”推动教育升级,打造襄阳特色育人模式
襄阳深谙“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的道理,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是师资流动破壁垒。依托“襄十随神”协同发展机制,建立跨区域教师招聘池,推动襄阳四中、五中等省级示范高中教师向谷城、老河口等县中流动,每年选派200名骨干教师开展“下沉式”支教。二是技术赋能提质量。搭建“汉江教育云平台”,共享名校课程资源,开展跨校在线教研,让南漳一中的学生通过虚拟实验“走进”襄阳五中的化学课堂。三是评价改革树导向。在全省率先试点“县域高中多元评价体系”,将办学特色、学生综合素质、教师专业成长纳入考核,引导学校摆脱“唯升学率”桎梏。
以文化底蕴滋养教育生态,回归“立德树人”本源
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崇文重教”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隆中文化为内核,鼓励县域高中开设三国文化研学、汉水生态实践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严控教学时长与作业量,推广“分层走班+选修课”模式,支持学生发展特长。宜城一中开设20余个社团,襄州二中打造“农耕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日常;建立“校园开放日”“家长讲堂”制度,邀请襄阳汽车产业园工程师、农业专家进校授课,拓宽学生视野。
县域高中的振兴,关乎教育公平,更关乎未来竞争力。襄阳的实践表明,唯有以资源优化为前提、以软硬件升级为双翼、以文化底蕴为根基,才能构建“百花齐放”的县域高中新生态。期待更多地区立足地域特色,探索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襄阳方案”,真正让每一名学子在荆楚大地上绽放光彩。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金成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