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邱庆昌:

战火铸忠诚 教坛育栋梁

2025-09-17 10:29:10 来源:襄阳晚报人阅读
邱庆昌在翻阅杂志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通讯员马明刚 文/摄

在谷城县城关镇邱家楼社区,住着一位99岁的老兵——邱庆昌,从青年至暮年,从战场到课堂,他用一生践行着“革命人”的誓言。99载光阴流转,容颜改、时代变,不变的,是他眼中那簇不灭的火、胸中那份滚烫的初心。

身中两枪志不屈

带伤再战践使命

1926年5月17日,邱庆昌在谷城出生。12年的私塾教育为他奠定了文化根基,更在他心中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1949年3月,邱庆昌怀揣理想投身革命。谁承想,4个月后的一场伏击,让他险些倒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里。当年7月21日,他与苏文生、宋毅、余克勤、张白仁、陆志忠等同志在谷城县五山镇黄峪铺村开展工作时,突遭十几名土匪伏击。

枪声划破寂静,子弹呼啸着掠过。苏文生、宋毅、余克勤、张白仁、陆志忠五位战友当场牺牲,邱庆昌的头顶、耳后各中一枪,颅骨被掀开一道口子,鲜血瞬间浸透衣衫。

不知过了多久,一场暴雨将昏迷的邱庆昌浇醒。他一手死死捂住流血的伤口,一手撑着泥泞湿滑的陡坡,顺着水沟滚下山坡,踉跄前行。

回忆这段过往,邱庆昌记忆犹新地说:“泥水裹着血水糊满全身,摔了多少跟头、蹭破多少皮肉,根本顾不上记。那三里路,像走了一辈子……”直到望见了几名农会会员的身影,他才终于撑不住,倒了下去。

农会会员用一块门板作担架,轮流抬着他冒雨求医。从苍峪村到谷城县政府,一路颠簸,邱庆昌时而模糊时而清醒。

邱庆昌的母亲和弟弟闻讯赶来,见他头缠绷带、气息微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邱庆昌却忍着剧痛,用沙哑的声音安慰道:“妈,我没事,别哭。”

好不容易得救,伤口尚未完全愈合,邱庆昌便按捺不住归队的决心。

1949年10月6日,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发动群众的任务。

此后,邱庆昌又转战石花镇土桥沟、倒座庙等村庄。他牵头组织农协、宣讲政策、征收粮食,还动员群众赶制捐送军鞋,以实际行动支援解放军。

“当时一起共事的聂汉文、张立胜都是南下干部,我们一起干得热火朝天。”提及当年一起工作的战友,邱庆昌眼中闪着光,仿佛回到了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甘为“砖石”守初心

三尺讲台育桃李

1950年,邱庆昌的人生赛道也从“战场”转向“课堂”。

1950年3月,邱庆昌被调至谷城县政府文教科工作,人生轨迹从此与教育事业紧密交织。

1953年4月,他担任庙滩当地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彼时的乡村学校设施简陋,教学秩序混乱,他从整顿校风、规范课程入手,让当地孩子有了更稳定的学习环境。

1978年,邱庆昌调至后湖一所学校任教,1985年离休。

“‘革命人’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讲条件就不是‘革命人’。”这是邱庆昌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生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真实写照。

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三尺讲台的课堂,从行政岗位的办公桌到教学一线的黑板前,邱庆昌始终把“尽责”二字刻在心头。他用耐心与责任,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

笔墨寄怀享岁月

年近期颐观变迁

离休后的邱庆昌,也从未放下“革命人”的本色,反而把晚年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充满朝气。

他时常与同为教师的妻子携手游历名山大川,感受时代变迁;夫妇二人还一同走进老年大学,练习书法。一幅幅作品见证了他们宁静充实的晚年。

“‘革命人’就该活到老、学到老。”虽年近期颐,邱庆昌却依然思维清晰、声音洪亮。

前几年,腿脚还方便时,邱庆昌会骑着电动三轮车穿梭在城乡之间,看街道变宽、楼房变高,他总忍不住称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都是实打实的变化!”如今在家,他每晚都会看《新闻联播》。

“一看新闻,就想起烽火岁月,精神头就来了!人这辈子,不能白活,得活出精气神!”邱庆昌说。

良好的生活习惯让邱庆昌红光满面、思维敏捷。他自年轻时就不吸烟、不喝酒,饮食始终以清淡为主,坚持“饭前一碗汤、肉类适量吃”;每天早睡早起,闲来无事就散步、读报。如今,他不仅没有“三高”等慢性病,连吃饭、洗澡、整理房间等日常琐事,也都能自己打理。

更令人敬佩的是,99岁高龄的邱庆昌至今思维敏捷、生活自理,无需他人照料,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律精神,已成为社区居民交口称赞的榜样。

《襄阳晚报》(2025年9月17日5版)

编辑:王鑫

审核:金成岑 终审:刘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