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杨恒祥(襄阳市樊城区屏襄门街道)
2025年秋季开学季,襄阳职教城现独特风景:本科新生占技校招生比例达15%,“扳手比文凭更吃香”成当地写照,与广东“产教融合指数”领跑全国相呼应。这折射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浪潮中,青年人才主动追求“知行合一”,背后是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变革。
知行碰撞,催生认知革命。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在车间掀起静默变革。襄阳轴承厂老技工感慨:“如今大学生既会用三坐标检测仪画图纸,更会钻机床调精度。”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专业毕业生李航,放弃考研,投身襄阳技师学院与比亚迪共建的“新能源汽车专班”。他跟着企业师傅改良生产线工装夹具,3个月解决12项工艺痛点,将某款电池托盘定位销加工误差从0.3毫米压缩至0.1毫米,使每小时产能提升18%。这并非“学历贬值”的妥协,而是实践对理论的深度校准。习近平总书记“实践出真知”的论断在此生动呈现,理论知识唯有转化为“肌肉记忆”,方能成为产业升级的硬核生产力。李航们用扳手为中国制造校准精度,正是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
产业转型,呼唤“多边形战士”。时代浪潮下,“会编程的钳工、懂材料的焊工”成为产业新宠。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航宇救生装备公司合办的“无人机维修预备技师班”,吸引7名985/211毕业生加入。华中科大机械硕士陈雨桐将材料学理论转化为直升机救生舱碳纤维复合材料修复标准,使维修周期大幅缩短。这种“纵向学历+横向技能”的π型人才,月薪突破2万。在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中,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对“双料人才”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当985硕士能操作工业机器人调试数字孪生系统,当技校生能撰写专利申请书,“学历倒挂”的争议自然消解。产业升级需要的是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踩泥土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时代对人才的明确要求。
教育融合,创新“车间课堂”。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创新模式。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室里,东风康明斯工程师王军将国六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案例转化为教学模块,带出的“大学生技师班”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抢订。这种“车间即课堂”的转变,是破解“毕业即失业”难题的关键。湖北推行的“产业教授”制度成效显著,2025年选聘的4名湖北产业教授中,3人来自襄阳重点企业。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案例,更是产业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当实训室与企业生产线实现“零时差”对接,教育与产业的齿轮终于消除“空转”时差,这暗合“学用结合”的教育本质,产业教授制度正是对“知行合一”的现代演绎。
时代浪潮中,湖北青年以“学历+技能”的双桨,划开产业转型的浪潮。当社会不再以“高低”定义人生赛道,而是以“适切”丈量成长价值,那些在技校车间打磨青春的身影,正书写着中国制造最动人的注脚。奋斗的含金量,不在于学历的“镀金层”,而在于扎根土地的“真功夫”。新时代青年对“知行合一”的生动注解,是教育回归产业本质、学历突破认知边界的体现。每一次“反向升学”的转身,都是对“中国制造”最深情的告白,也是对时代发展最有力的回应。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金成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