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
家委会是连接学校、教师与家长的纽带,也是凝聚教育合力、推进班级建设的关键力量。现实中,不少家委会成员热忱履职,常常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精心组织活动被误解为“讨好老师”,统筹班级事务遭质疑“暗藏猫腻”,既加剧了家长间关系紧张,又降低了家校合作效能。
破解这些难题,关键是以沟通为桥、以透明为基,重构家委会与家长的良性互动,推动家委会回归“凝聚共识、服务家校”的定位。
家委会信任危机根源何在?家委会信任危机的产生,核心源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信息不透明引发疑虑。家委会的工作内容、决策逻辑、资源使用等信息若未及时公开,易让家长生疑。如部分家委会仅在活动结束后简单通报结果,不说明方案制定过程、费用核算依据,难免引发家长的疑虑;另一方面是角色定位偏差加剧疏离。部分家委会成员错将自身定位为管理者,沟通中姿态偏高,甚至替代教师传达指令,模糊了服务者的核心角色,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家长的距离。
增强工作透明度,是消除误解的根本路径。家委会应建立常态化信息公开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公开透明。对于常规事务,可通过班级群定期发布工作简况。涉及资金往来的活动,要提前公示预算方案,活动结束后详细公开收支明细,并附上票据截图等材料,确保每笔支出有据可查。此外,家委会制定班级决策前,应主动征求全体家长意见,如通过在线投票确定活动形式、采购物品品牌等,让家长切实感受“我的班级我做主”,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构建平等沟通机制,是家委会拉近与家长心理距离的关键。一方面,家委会需要摒弃管理者思维,以服务者姿态搭建对话平台。交流中,要认真倾听不同声音,合理建议及时采纳,不合理意见耐心解释。另一方面,设立匿名意见箱、专属沟通群等多元反馈渠道,让性格内向或有顾虑的家长能放心表达诉求。此外,家委会还需要主动澄清“不随意向老师告状”的立场,明确自身“传递家长合理诉求、反馈教师建议”的中介定位,消除家长沟通顾虑。
教师的正向引导,是强化家委会与家长信任关系的重要支撑。作为家校合作主导者,教师需要主动为家委会正名:在家长会、班级群等公开场合,及时肯定其付出,如组织亲子活动牺牲的个人时间、改善班级环境的努力,让家长真切感知家委会的奉献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明确自身与家委会的职责边界,不转嫁班级管理责任,不通过家委会传递私人指令,从专业层面夯实家委会公信力。
当家长理解家委会付出、主动参与班级建设时,教育合力自然形成,最终为孩子营造更和谐优质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襄阳日报》(2025年10月9日7版)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职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