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人民”二字重千钧,字里行间皆是民生情怀。特别是将“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列为第九章,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鲜明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为民初心,为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指明了方向。理解领悟“民生为大”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根本目的和根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接续百年奋斗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逻辑
百余年党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也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将“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与民生事业统筹推进,再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和“三步走”战略,党始终将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切实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将“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置于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位置,坚持人民主体、人民至上,追求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展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内在融通的理论特质
历史唯物主义彻底推翻了传统哲学的倒置逻辑,确立了“人类历史的首要基础是具有生命个体的存在”这一根本命题。立足于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和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鲜明地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民为本、顺应民心,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先贤志士关切民生疾苦、追求民生幸福的情怀与主张,无不蕴含着“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的治理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升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有力昭示了在发展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现实旨归
把“民生为大”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视野下,明确了以“民生”为内核,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实践遵循:就是要始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厚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条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还要善于从制约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中找准契机,并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让民生与发展相互赋能,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同步提升。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追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坚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稳步推进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逐步富裕。就是要始终坚持深化民生领域重点改革为重要任务,把“民生为大”落细落小。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身边具体的事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把每一句承诺、每一幅蓝图、每一个愿景,都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化作真抓实干的实践,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讲师)
《襄阳日报》(2025年10月14日5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金成岑 终审: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