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做出了规划与安排。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生产力突破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同时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出结合各地实际差异化、精准化的发展思路,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与深刻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湖北考察,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关注领域,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襄阳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这一主线,我们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促使各类先进优质要素加速流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赛道,为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为全省加快支点建设之大局显担当、作贡献。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攻关支撑
一是提升国家级及省级战略科技力量的服务保障水平。目前,襄阳已经形成“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实验室+8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33家院士工作站”的多层次科技力量矩阵,在确保国家级国防重点实验室航天四十二所和4家省级实验室高效运作的基础上,要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落户襄阳。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合作,利用湖北隆中实验室、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以及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平台,集中攻克本土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及“卡脖子”关键技术瓶颈。
二是增强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采用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定位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优化基础研究管理机制,设立襄阳市级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选题库,形成部门协作、主体互动的基础研究项目、平台、资金、人才的一体化配置模式。重视应用驱动型基础研究,在襄阳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推行前沿探索型基础研究与应用驱动型基础研究两种模式。优先资助研究人员针对重大战略需求提出基础核心技术问题,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炼核心理论问题,力求入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质量及数量实现双提升。
三是强化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的尖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以战略科学家为中心的高层次人才架构,系统化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领军团队和跨领域合作组织,同步推进卓越工程师及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建立一套从创新潜力评估、科研能力培养到成果转化激励的全方位成长体系,制定基于学术贡献、技术创新突破和产业化成效的多元化评价标准,构建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团队。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增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培育及壮大襄阳泳瑞玻璃科技、大力储能、军合胜塑化科技等龙头科技企业以及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同时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科技服务业的成长,扶持例如智汇创兴知识产权代理等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发展。利用政策激励机制激发襄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体的研发潜力,支持它们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成为主导或深度参与的角色。设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使在襄企业和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针对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系统识别共性技术挑战,共同推进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并联合构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激活由企业引领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
二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完善企业提出需求、政府设定课题、多方合作解答、市场评估结果的协作机制,深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导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以及颠覆性技术的攻克,为襄阳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持续滚动申报并储备一批能够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并对地方经济有显著牵引和示范作用的重大项目。根据国家重大战略、湖北省“51020”产业重点布局,贯彻落实好襄阳《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在本土优势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磷化工、航空航天与低空经济、高端纺织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相关单位获得更多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的支持。特别关注襄阳未来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如碳化硅陶瓷材料、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等,加大对项目的布局和支持力度。
三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的质量。优化产学研成果转化体系,每年举办多场线上或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促进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核心技术实现在襄的商业化应用。强化青创之家等孵化器和襄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市场的转化过程。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化发展。提高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实施学科对标提升工程,建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动态优化机制,推动在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深度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探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行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健全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式培养路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面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进机制,实施一人一策、特事特办的个性化支持政策。构建覆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全周期的培育体系,加大人才计划资源倾斜力度,设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的破格推荐通道。以《襄阳市人才工作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重要工作抓手,促进产学研人才双向流动,深化校企双聘制度实践,完善政府引才、企业用才的政聘企用新模式,不断提升人才使用效能。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体系。贯彻《湖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精神,结合襄阳实际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深化,支持在襄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全面进行赋权试点。细化相关责任主体的尽职免责清单,强化对不同类型单位改革路径的分类指导与服务,切实降低制度性风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进一步促使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增强城市发展新动能。
(作者系中共襄阳市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室教师)
《襄阳日报》(2025年10月14日5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金成岑 终审: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