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潘若云(襄州区伙牌镇王庄村)
9月28日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襄阳至荆门通行缩短至半小时。这既是一项工程技术的胜利,也是检验党员干部“敢为、有为、善为”精神的生动考场。广大党员干部当以襄荆高铁建设中所展现的精神为标杆,不断激发“敢为”的动力,筑牢“有为”的担当,掌握“善为”的方法,在各自岗位上开拓进取、建功立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面对挑战,要锤炼“敢为”的锐气,做破冰开路的先锋。襄荆高铁的规划与建设,绝非一蹴而就的坦途,其间必然存在着规划协调、征地拆迁、技术攻关、资金保障等多重关隘,克服困难必须具备超越常规的远见卓识与直面风险的非凡勇气。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发展面临新挑战的当下,党员干部必须认识到,“敢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首要职责,是开拓事业新局面的内在要求。“敢为”,不是盲目冲动、胡乱作为,而是建立在深入调研、科学研判、遵循规律基础上的理性决断。广大党员干部应着力淬炼“敢为”的担当,要有“知其难为而为之”的坚定信念与“舍我其谁”的历史主动,敢面“拦路虎”,敢啃“硬骨头”,破除求稳怕事、明哲保身的“太平官”思想,敢于在职责范围内拍板定策,勇于在改革攻坚中挺膺负责。
投身实践,要夯实“有为”的根基,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监理,从质量把控到安全监督,从协调联络到后勤保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有为”行动。“有为”是连接理想与现实、政策与民心最坚实的桥梁,是衡量其党性修养与宗旨意识的重要标尺。这种“有为”,强调行动至上、效果导向,而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花架子;这种“有为”,追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默默耕耘,摒弃“雷声大、雨点小”的表面文章。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锤炼“有为”的作风,要强化宗旨意识,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以真心服务换取群众信任。聚焦主责主业,对定下的事情一抓到底,对承担的任务紧盯不放,以“钉钉子”精神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谋划发展,要提升“善为”的本领,做科学施策的智慧者。襄荆高铁的建设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协调、生态环保、民生改善、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动态平衡,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全局视野和战略运筹能力,即“善为”。这种“善为”,在于把握规律、讲究方法、注重效能,要求我们既要守正,又要创新;既要具备“十个指头弹钢琴”的统筹协调艺术,也要掌握“牵住牛鼻子”的精准发力要领。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着力提升“善为”的智慧,坚持系统观念,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将本职工作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思考、谋划、推进。要勇于开拓创新,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做到“善谋善成、行稳致远”。
襄荆高铁如椽巨笔,正在荆楚大地上描绘着发展的新经纬。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励行,以“敢为”扛起新使命,以“有为”展现新作为,以“善为”开启新篇章,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异答卷。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肖雨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