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强 (太平镇)
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文章《“快牛”勿用鞭打》引发广泛热议。文章揭示了机关工作中一种常见的“鞭打快牛”现象,即越是效率高、责任心强的“快牛”干部,越被加压加担;而效率低、主动性差的“慢牛”干部,反而悠哉躺平,最终“快牛”变为“慢牛”,甚至变成“病牛”,严重影响整体工作效能。年轻干部初任岗位,恰似有活力、有干劲的牛犊,若是一味地压担子、抽鞭子而缺少科学的培养激励,则极易透支其工作热情,消解其成长内驱力,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因此,在年轻干部培养过程中应摒弃“鞭打快牛”的路径依赖,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培养体系,既给“快牛”干部“压担子”,更为“快牛”干部“搭梯子”,通过科学合理分工、精准激励赋能、严管厚爱结合,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年轻干部队伍。
坚持科学合理分工,告别“透支式压担子”,让年轻干部“扛得起”也“喘得匀”。当前,一些单位和部门存在的“鞭打快牛”现象本质上是工作分配上的懒政与不公,是路径依赖与风险规避的结果,领导将任务分配给“快牛”干部不仅沟通成本较低,工作完成度也更高,短期内看似省时又省力。但久而久之,“快牛”干部超负荷工作不仅引发身体上的透支更易造成心态上的懈怠,逐渐消磨其干事热情。古人云:“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因此,告别“透支压担”,关键在于践行“科学分工”。要坚持“量体裁衣”与“合理统筹”,秉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根据年轻干部的专业特长、能力素质和工作经历等因素,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和职责分工,通过“因岗定责、因能授任”的方式,让年轻干部在张弛有度的工作中以最佳状态持久发力。
坚持精准激励赋能,拒绝“平均主义大锅饭”,让年轻干部“尝甜头”也“有奔头”。与“鞭打快牛”相伴的,往往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部分地方单位考核评优时不管贡献大小,只搞“轮流坐庄”;晋升提拔时不看能力高低,只讲论资排辈,甚至出现“快牛奋蹄无人喝彩,慢牛躺平无人问责”的怪象。因此,拒绝“平均主义”,核心在于构建“精准激励”体系。要牢固树立“以实干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让考核激励的“指挥棒”真正硬起来、准起来。对于在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第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在荣誉表彰、提拔使用上予以重点倾斜,真正让其“尝到”奋斗的“甜头”。同时更要注重“赋能式”激励,要为有干劲、有潜力、有担当的年轻干部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参与核心项目的机会,帮助其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让其真切“看到”职业发展的“奔头”,真正让“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成为常态。
坚持严管厚爱结合,跳出“只用不管陷阱”,让年轻干部“跑得快”也“跑得稳”。正所谓“器必试而知其利钝,马必驾而知其驽良。”然而现实中一些机关单位对年轻干部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疏管理”的现象,将年轻干部简单地视为完成任务的“工具人”,任其“野蛮生长”,甚至动辄问责,让年轻干部“负荆前行”。因此,跳出“只用不管”,根本在于落实“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离不开自我约束,更离不开组织管理。要加强完善年轻干部全方位管理制度和经常性监督机制,积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不断激励年轻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一方面要注重一以贯之从严管理。只有把管理监督挺在前面,坚持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相统一,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年轻干部才不会“刚起步就跌倒”,才能在成长道路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另一方面要持续完善容错纠错。既为敢干者撑腰鼓劲,也为实干者卸下包袱,不断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营造“愿干事、敢干事、善干事”的良好氛围。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肖雨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