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徐勇 通讯员刘鑫 徐洪珍 何平 文/摄
这个“十一”假期,恒宝襄阳科创园内,湖北坎普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刚刚获批500万元人社创业低息贷款,正紧锣密鼓地调试机械臂,为明年扩产做足准备
公司主打产品为车用空调压缩机的核心部件——“主轴斜盘机构”。2022年,该产品年产量为20万套;自襄阳新厂投产后,业务呈裂变式增长,2024年已猛增至100万套,在国内细分领域稳居前列。公司总产值也从2000余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7000多万元,2025年产值预计能逼近亿元大关。这一系列增长数据,让管理层对返乡发展的决策愈发坚定。
一个农家子弟如何白手起家?返乡创业为何成为企业二次腾飞的契机?这家为“工业心脏”压缩机注入动能的企业,未来又将如何布局?记者近日专访了公司创始人吴胜宇。
窥见蓝海
“听说您第一份工作是在头部车企担任技术骨干,待遇稳定,为何选择创业?”面对提问,吴胜宇说:“真正的机会像宝藏一样,一旦发现,便难以错过。”
吴胜宇出生于枣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成绩优异,考入“985”高校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汽集团,担任空调压缩机技术员。
在负责汽车压缩机国产化项目时,他敏锐发现,高端压缩机的两大核心部件——电控阀与主轴斜盘机构,在国内售后市场近乎空白。
“原厂件价格高达数千元,而副厂件不到1000元,巨大的价差背后是一片蓝海。”吴胜宇说。
然而,真正推动他迈出创业步伐的,还有更深层的个人追求。作为压缩机专业毕业生,他骨子里带着技术人的执着与突破欲:“许多老师傅干了20年仍是老师傅,我能清晰看到自己20年后的样子,这种确定性让我不安。”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请他协助开发产品。图纸完成后,对方在上海折腾半年毫无进展;而他将图纸发往东莞,仅一周便收到样件。两地效率的鲜明对比,让他毅然南下考察。
“东莞民企活力十足,只要有订单、有图纸,小厂就能快速响应。”完备的产业链让他确信,“这里能把事情做成。”
“别人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回想起父亲曾在村里办麦芽糖坊、开酿酒坊的闯劲,他血脉中的创业基因被彻底激活。
破壁前行
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进口空调压缩机排量调控精准,关键在于电控阀中的“真空波纹管”——这一技术当时国内主要应用于军工航空领域,民用市场几乎是空白。
“图纸在手,原理也懂,可就是造不出来。”吴胜宇坦言,那段时间为维持运营,公司一度只能拆解报废压缩机,循环利用旧件支撑生产。
资金链更是岌岌可危。“最艰难时公司负债一两百万元,发工资前还得借钱周转。”他回忆道,“那种压力感让我刻骨铭心。”
转机出现在一场行业展会上。吴胜宇在展会上结识了一位退休工程师,在这位老专家的技术指导与助力下,团队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
2018年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当时,一家压缩机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退货率居高不下。吴胜宇得知后,主动找到对方,果断承诺:“采用我的核心部件,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保证将退货率控制在5%以内。”
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专业的技术服务,一年后,该企业的产品退货率大幅下降,吴胜宇的公司也借此打开了市场局面。
“我搞技术出身,不善应酬。客户叫我‘吴老师’,这不是客套,而是因为我们能真正解决技术难题。”吴胜宇说,“这种基于技术能力建立的信任,是企业最稳固的立身之本。”
“归巢”兴业
随着业务快速增长,东莞厂房逐渐无法满足发展需求。而在东莞扩建新厂,高昂的土地、建设成本又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2022年,吴胜宇从襄阳招商引资政策中看到了家乡良好的营商环境与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即决定将第二款核心产品“主轴斜盘机构”的生产基地迁回襄阳。这一决策也让以襄阳籍员工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实现了“安家乐业”。
2023年,襄阳新厂正式投产,产能迅速释放,公司迎来爆发式增长。“当前,国内售后市场的车用空调正从定排量向变排量升级,未来5到10年,市场对我们产品的需求将持续扩大。”
吴胜宇分析,“加之我们的产品在细分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这正是我们敢于大规模扩产的底气。”
企业并未止步于短期收益,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未来。吴胜宇表示,压缩机被誉为“工业心脏”,其应用远不止于汽车,更关乎能源、化工等国家关键领域。这驱使他凭借西安交大压缩机工程系的专业背景,与母校开展合作,联合研发新一代“单螺杆压缩机”技术。
“这种压缩机的能效比和可靠性显著优于传统机型,尤其适用于食品加工、医疗设备等对无油洁净气源要求极高的领域,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吴胜宇表示,“制造业没有终点,唯有持续创新,才能不断开辟增长新路径。”
创业微课堂
技术创业者如何把“小部件”做成“大事业”
吴胜宇的创业故事给广大创业者,尤其是拥有技术背景的初创者,带来了三点关键启示:
首先,发现蓝海,更要敢于“下海”。吴胜宇在头部车企工作时,便敏锐捕捉到高端压缩机核心部件的市场空白。但发现机会只是第一步,真正推动他走上创业路的,是“别人能做,我为什么不能”的魄力与行动力。创业者既要有洞察市场的“火眼金睛”,更要有将想法落地的执行力,把“看到”的机会变成“做到”的事业。
其次,技术是壁垒,信任是根基。创业初期,他遭遇过技术瓶颈的卡壳、资金断裂的危机,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核心技术的打磨与坚守。正是凭借对技术的掌控力,他才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要善用专业能力建立差异化优势,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战略选择决定企业天花板。当东莞厂房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时,吴胜宇没有盲目扩张,而是选择“返乡发展”。这一决策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更实现了团队稳定与产能升级,为企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企业的成长路径,往往取决于关键节点的战略眼光,适时“归巢”也能成为突破瓶颈、实现“突围”的新起点。
创业不是盲目冒险,而是基于技术、市场与资源的理性选择。在压缩机这样的“工业心脏”硬核赛道上,唯有持续创新、精准布局,才能把“小部件”做成“大事业”。
(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炜口述,全媒体记者徐勇整理)
《襄阳晚报》(2025年10月22日4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金成岑 终审: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