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道云
课后,小宇(化名)又留到了最后。教室里只剩他翻找练习本的声响,窗外天色正慢慢暗下来。“老师,我还没做完。”小宇低着头,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陪小宇补作业了,作为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我见过不同学习节奏的孩子,小宇的速度却格外慢:一道两位数乘法,其他孩子5分钟做完,他要花15分钟才做完。
等待过程中,我无意间瞥见窗台上有只蜗牛,也许是昨日雨后爬进来的。蜗牛背着棕色外壳,沿着窗沿缓缓移动,身后留下一道痕迹。“老师,你看蜗牛多慢呀。”小宇不知何时也抬起头,望着蜗牛出神。“是啊,很慢。”我随口应道。“可是蜗牛一直向前走。”小宇说完,便低下头继续书写。这句话让我愣住了,也让我第一次反思:我的数学课堂进度是不是太快了?快得让小宇这样的孩子只能气喘吁吁追赶,却从未真正领略数学之美。
第二天数学课,我决定调整教学方式,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介绍最快的解法,而是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不妨像蜗牛一样思考这个问题。”我放慢语速引导:“我们先想想,这些鸡和兔是怎么走路的?鸡两只脚一跳一跳,兔子四只脚蹦蹦跳跳……”孩子们很快被这个开场吸引,我注意到小宇的眼睛亮了起来。“老师,我有个笨办法,可以让所有动物先抬起两只脚。”小宇罕见地举起手说。这个办法虽不是最优解答,但当小宇磕磕巴巴解释完,全班瞬间安静,这个笨办法竟得出了正确答案。
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课堂上多留等待时间,允许不同解题路径,还专门开设“蜗牛数学角”,展示看似绕远却满含创意的解法。小宇悄然发生了变化:作业完成速度虽未变快,正确率却稳步提升。发言时仍有停顿,思路却越来越清晰。
一日,小宇在交上来的作业本里夹了张纸条:“老师,谢谢你愿意陪蜗牛散步。蜗牛虽然慢,但看到了很多跑得快的同学没看到的风景。”读罢我眼眶湿润——究竟是我在陪蜗牛散步,还是蜗牛带我领略了另一种教育之美?
教育本就如此:我们总催着孩子“再快些”,却忘了每个生命都有专属的成长节奏。
(作者单位:襄阳市昭明小学)
《襄阳日报》(2025年10月24日7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李云飞 终审: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