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晚报讯【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通讯员姜静 吴婧】在老河口市薛集镇薛集村卫生室,村医张江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叠无偿献血证。自2002年首次挽袖献血至今,23年来他累计献血量达8000毫升——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全身血液总量。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健康守门人”的乡村医生,用热血与坚守,在田野乡间铺就了一条温暖的生命通道。
2002年夏天,张江在襄阳街头看到采血车,第一次献出400毫升血液。
作为一名村医,他比普通人更懂得血液对抢救生命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一袋血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从此,他坚持献血。全血捐献间隔期需要半年,他就在出诊日历上做好标记;血小板捐献间隔期较短,他便特意调班赶往市区。
有一年冬夜,他刚结束巡诊就接到血站电话,得知一位产妇术中大出血急需用血。他立即跨上摩托车冒雨赶了30多里路,到达献血屋时裤脚已结满冰碴。
在部分村民对献血心存顾虑时,张江将每本献血证都变成了生动的科普教材。“人体的血液就像河里的水,流动更新才健康”“血细胞120天就会自然衰老,献血能促进新生”……看诊时、巡诊路上,他用朴实的语言回答村民疑虑。村民王大爷在他的动员下首次献血后感慨:“张医生自己献血23年,身体还这么硬朗,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如今,薛集村已有40多位村民成为固定献血者,其中不少是张江曾救治过的患者。这支“乡土献血队”的故事,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镇的居民。
2018年,张江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他把奖牌收进柜子,却把宣传海报贴在卫生室最显眼处。
“奖项不算啥,咱每个献血的人,都是‘生命银行’的储户。”张江常拍着胸脯对村民说,“今天咱们往里‘零存’,关键时刻就能让急需的人‘整取’。”
如今49岁的张江仍坚持每年捐献血小板。卫生室墙上新增的中国献血志愿服务奖证书,默默见证着他宣传献血走过的乡间道路。
“我会一直献到不能献的那天。”张江清点着即将送往血站的宣传材料,目光坚定。2003年,他在抗击非典工作中火线入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表示将继续用热血丈量医者仁心,让生命之泉在乡土间生生不息地流淌。
《襄阳晚报》(2025年10月27日4版)
编辑:王鑫
审核:罗安 终审: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