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郭朴真(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七十五年风雨过,鸭绿江上烽烟散。抗美援朝的精神火炬,却始终照亮民族前行路,这场伟大胜利永刻中华史册。在纪念抗美援朝作战七十五周年之际,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市电视台联合推出国庆特别节目《铭记》,让几位襄阳籍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故事重入公众视野,珍贵的记忆碎片,正拼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每一位老战士,都是一本活着的历史教科书。百岁老战士尚永才,亲历120余场战斗。在襄阳军人荣誉厅见作战旧景,他想起捐躯的战友,几度哽咽。尚老说自己是幸运的,亲见今日中国,比当年憧憬更美好。犹记寒夜入朝时,战士踏简易木桥,枪械轻响伴江水,织就出征夜曲。老战士黄正林忆当年:严寒裹身,饿了抓把雪;七天七夜无粮水,信念却比钢硬——“为祖国而战”!节目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平凡个体的真实体验,正是这些平凡,汇聚成不平凡的历史洪流。
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革命英雄主义。襄阳革命伉俪李增令、周凤兰,便是这精神的生动注脚。战场上,他们并肩救治伤员;转业后,他们坚守救死扶伤使命。平日里,他们争做党员表率,进校园讲红色故事。一生无私奉献,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退伍不褪色,是襄阳老战士的群体画像。有人深耕青少年爱国教育,有人捐勋章入馆永久陈列,有人投身志愿服务——行动无声,却传精神之薪。老战士吴文胖忆战友,惋惜他们未睹祖国今日强盛。却深知,战友的牺牲,只为下一代幸福。个人命运紧系国家前途,正是抗美援朝精神最动人的内核。
历史需物质载体,传承要仪式温度。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抗美援朝历史教育。修缮纪念设施,让记忆有依托;办清明祭扫,让敬意有归处;组织学生访老战士故居,让历史活起来。《铭记》里有一幕动人场景:复制的中朝友谊纪念章递到老战士手中,他们双手微颤。这枚章唤起1958年撤离朝鲜时,朝鲜群众含泪送别的旧景——情感共鸣,正是历史教育最有效的方式。
近年来,襄阳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常念老战士,听他们口述历史,采集档案资料,为历史研究存下珍贵一手素材。中小学更将抗美援朝故事融入德育:孩子们用画笔绘心中英雄,写书信与老战士交流,让历史脱离教科书的冰冷。校园红色教育宣讲会上,退休后成为红色宣讲员的宜城老兵丁邦安,对孩子们讲:“老百姓冒飞机炮火送吃的,打到最后只剩三十七人,连长都牺牲了。那七天七夜,我们敢打敢拼,啥都不怕!”让人为之动容。
七十五年,青丝染霜,抗美援朝精神却愈发光亮。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回望这段历史,我们见的不只是战争残酷,更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我们从襄阳老战士身上,读懂初心,更看清了使命。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更需弘扬这精神:敢于斗争,善于创新,破一切艰难险阻。抗美援朝老战士们用一生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份忠诚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笔,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奋勇向前!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郭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