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常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重阳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访三位百岁老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百岁歌者”张世英:
勤劳向善,100岁仍上山拾柴
□全媒体记者孙修廷 朱月皎 通讯员孙德香
10月26日,由市长寿研究会主办的“庆重阳・慰问百岁老人”活动在襄城区卧龙镇拉开帷幕。活动现场,102岁的张世英老人的故事,温暖了每个人的心田。
张世英老人一生操劳,养育了一子三女。命运曾给予她沉重一击——儿子48岁因病离世。此后,她的日常生活主要由儿媳张群照料。
“老妈一辈子不喝酒、不抽烟,以前牙口好时最爱吃肉,后来牙掉光了,就偏爱白面条、玉米糁,现在吃油条还不泡,非要嚼干的不可!”72岁的张群细数着婆婆的生活点滴。
在张群眼里,婆婆是个闲不住的“老劳模”,勤劳善良、任劳任怨。
“老人的儿子走后,她天天上山拾柴,说不能让我一个人辛苦。”尽管张群百般劝阻,生怕老人摔伤、累着,可张世英不同意,竟拾到了100岁。
张世英老人不仅对家人体贴,对乡邻也热情友善。冬天天寒,她便在堂屋的炉灶里生起火,让大伙儿围坐取暖。她早年曾被一辆摩托车撞倒,膝盖受了伤,对方慌忙下车想要带她就医,她却摆着手笑着说“没事,你走”,丝毫不计较。
即便已百岁高龄,张世英依旧活力满满,唱歌是她最大的爱好。活动当天,志愿者刚唱完一曲《拉住妈妈的手》,老人便来了兴致,跟着节奏唱起了老歌《天上布满星》。尽管耳朵已不太灵光,但她吐字清晰、音调准确,每一句都满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一段唱罢,现场掌声雷动,老人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百岁寿星安金凤:
追剧到凌晨,阳台种出“秘密花园”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通讯员张艳秋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10月27日清晨,一阵歌声从铁路二院传出,这一天,铁路社区的安金凤老人迎来了她的百岁寿辰。
当天,安金凤老人的家中暖意融融。铁路社区党委书记卢骅泽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和生日蛋糕专程前来为老人庆生。
在家人悉心照料下,安金凤皮肤红润,身子骨硬朗。其大女儿邢兰告诉记者,现在母亲吃饭、如厕、洗澡都能自理,每天早上还能为自己准备一份健康营养的早餐。
邢兰说:“老妈可是个‘时尚达人’,特别喜欢看新闻、追电视剧,有时候一看就到凌晨两三点。”
在安老的生活里,除了追剧的快乐,还有一片充满生机的“小天地”——推开她家阳台门,各色花卉竞相绽放,粉嫩的花瓣、翠绿的枝叶间,蜜蜂嗡嗡穿梭。邢兰介绍,母亲年轻时就是个“养花能手”,经年累月,小小的阳台便成了老人的“秘密花园”,承载着她对生活的热爱。
安金凤的床紧挨着窗,每天早晨她闻着花香醒来,夜晚她伴着芬芳入眠。
每当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房间,便是老人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尽管步履蹒跚,她仍坚持每天挪着步子到阳台,亲手为花草浇水、松土。
如今,三个子女轮流回家照顾她。在亲情的滋养下,安金凤过着安逸的晚年生活。饮食方面,老人早餐是一杯麦片配面包;中午女儿会送来热腾腾的饭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晚上吃一碗清淡的鸡蛋面是她多年来的习惯。
百岁老兵于德和:
初心不改 乐享晚年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通讯员吴金萍 胡兵 宋金朋
10月27日,市军休一所工作人员为101岁的离休干部于德和送上了“健康长寿之星”证书。
走进市军休一所展示厅,于德和的军功章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1924年6月,于德和出生于辽宁盖县一个贫苦农家。五六岁起就给地主放牛,双亲离世、妹妹被地主逼死后,他的心中燃起革命的火焰。1947年5月,他毅然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以及广西地区的剿匪作战。枪林弹雨中,他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愈战愈勇,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十次。
如今,101岁的他身体健康,面色红润。说起长寿秘诀,他幽默地归功于“好牙口”。80岁那年,他拔尽残牙,换上一口假牙。二十余年来,他坚持每天早餐吃一个鸡蛋、一个包子,近年还偏爱坚果,并坚持每日吃一根香蕉,保持排便通畅。早7点起床、晚8点入睡,为他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规律的饮食和作息,老伴张素琴说,家庭和睦也是长寿的秘诀之一。于德和心态好、脾气好,这些年来,老夫妻几乎没有吵过架,即便意见相左,也始终以沟通化解分歧。
过去身体硬朗时,于德和是社区闲不住的“热心肠”,民事调解、关爱下一代、治安巡逻,处处有他忙碌的身影。随着岁月流转,腿脚不再方便的他选择在家中吹笛子、拉小提琴和二胡。如今,于德和仍会与家人和社区的年轻人分享战火纷飞的往事,并语重心长地叮嘱:要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多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襄阳晚报》(2025年10月30日3版)
编辑:王鑫
审核:李云飞 终审:职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