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余子威 通讯员陈泉霖 肖婕
深秋的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万连山的晨雾还未散尽,64岁的孙加梅已端着温水走进母亲王发秀的房间,熟练地帮90多岁的母亲清洗擦拭,随后又转身走进厨房准备早饭——这样的清晨,她已不知重复了多少年。
从嫁入堰塘村起,孙加梅用四十余年的坚守,将“孝”字刻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她不仅照料自家老人,更把村里的留守老人当亲人,用平凡的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真谛,成为老人们心中的“亲闺女”。今年10月,孙加梅被评选为孝老爱亲类“襄阳好人”。
1981年,20岁的孙加梅嫁给堰塘村青年刘书安。彼时,继祖母已年过七旬,身体渐弱。“老人年纪大了,得有人好好照顾。”年轻的孙加梅二话不说接过照料担子。老人后来生病卧床,她更是衣不解带守在床边悉心照料,直至老人安详离世。
“日子再难,也不能亏待家里老人。”孙加梅回忆起当年家里很贫困,她和丈夫上山砍柴、打山货换钱,却始终坚持每年给公婆送40斤油、600斤粮,换季时还会提前备好新衣服。孙加梅总说:“孝敬老人是本分,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2007年,婆婆遭遇车祸,2008年生母王发秀又中风瘫痪,双重重担压下来,孙加梅却没喊过一声苦。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把婆家的事安排妥当,再匆匆赶往娘家,给母亲喂药,陪老人唠家常解闷。
2022年,婆婆因长期瘫痪引发败血症,下肢开始腐烂,刺鼻的气味让旁人都忍不住皱眉,孙加梅依旧每天细致地为老人清洗、上药。“要不是加梅,我活不到97岁。”婆婆临终前,拉着孙加梅的手反复念叨这句话。
孙加梅的孝,不仅仅是对亲人。在堰塘村,不少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主动照料这些“街坊长辈”。
村民黄德芝的儿子在外务工,老人年纪大了,生病拿药、买米买面都不方便。孙加梅知道后,主动揽下这些事:“您在家等着,我去给您跑,我随叫随到。”黄德芝在世时始终被照顾得妥妥帖帖。
空巢老人夏顺云夫妇也是孙加梅常挂念的对象。她隔三差五就上门,陪老两口唠唠家常;走亲访友时,总不忘多带两份饭菜;看到老人家里柴米油盐快没了,她第一时间补上。“不能让老人饿着,我们还年轻,多帮衬是应该的。”孙加梅说。
如今,村里的留守老人都亲切地叫她“亲闺女”。哪位老人行动不便,她便主动上门帮忙采购、打扫卫生;哪位老人身体不舒服,她总是第一个赶到,帮忙联系医生、送医取药。
“孙加梅照顾村里6位老人,她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村民宋立根说起她,满是敬佩。
“孙加梅的孝行,堰塘村人都知道,她在村民心里威望很高。”村民刘光宝说,孙加梅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孝不是口号,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孙加梅的影响下,堰塘村渐渐形成了尊老敬老的新风尚,涌现出不少孝老爱亲的典型。
如今,孙加梅脸上已刻满皱纹,但眼神依旧温柔坚定。送走了婆婆,她还在悉心照料着90多岁的生母。她每天穿梭在村里,帮老人们解决大大小小的难题。
在万连山深处,孙加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四十余年的平凡坚守,让孝德之花在山村绽放,也让中华传统美德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襄阳晚报》(2025年10月31日5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罗安 终审:杨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