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通了!头也不疼了!杨医生,太感谢您了!”近日,新疆精河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病房里,60岁的陈阿姨握着援疆专家杨武的手连声道谢。
术后第三天,当鼻腔填塞物被取出的一刻,困扰她长达五年的鼻塞、头痛症状终于消失。这位因身患多种基础病、受限于当地医疗条件而迟迟未能手术的患者,终于在“家门口”重获健康。
这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杨武援疆工作的生动缩影。他带领当地团队打响一场“技术突围战”,不仅填补了精河县人民医院在鼻内镜微创技术领域的空白,更让众多像陈阿姨这样的患者,不再为看病远赴他乡。
陈阿姨患有左侧上颌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同时伴有3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五年来,反复发作的鼻塞和左眼周剧痛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尽管CT检查提示需手术治疗,但由于当地技术条件有限,加之基础疾病带来的手术风险,治疗计划被一再搁置。
“不能再让患者受折磨了!”杨武接诊后,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联合内科团队为患者调控血压、血糖,完善术前评估,最终确定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鼻甲成形+上颌窦开放术”的精准治疗方案。手术中,杨武手持内镜精准定位,在细微的解剖间隙中细致操作。一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为陈阿姨打开了通畅的呼吸通道。
“帮扶不仅要‘能做’,更要‘做好’,关键是要留下‘会做’的人。”这是杨武在精河立下的目标。面对当地在鼻窦炎、鼻息肉等常见病微创治疗方面的技术空白,他开创了“门诊带教+手术示范+病例研讨”全流程帮扶模式,将每一台手术都视为技术传承的契机。
如今,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精河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已初步掌握鼻内镜核心技术,骨干医生能独立完成常见鼻-鼻窦疾病的微创手术,科室门诊量较帮扶前增长30%。
从汉江之畔到天山脚下,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援疆专家们以医术为桥,用仁心铺路,书写着“技术扎根、温暖留疆”的动人篇章。杨武说:“让边疆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让本土医生接得住、学得会、干得好,这就是我们援疆医疗人的初心和使命。”
(谢婷婷)
《襄阳日报》(2025年11月6日5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