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创新力量 优化创新生态

襄阳全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2025-11-06 09:42:45 来源:襄阳晚报人阅读

襄阳晚报讯【全媒体记者杨洋 通讯员李雄 实习生王梦雨】11月5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科技创新赋能篇”,市科技局局长陈瑶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陈瑶介绍,“十四五”时期,襄阳市科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不断壮大创新力量,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全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襄阳高新区作为全市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综合实力稳居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襄阳(高新)科技城核心项目加快实施,初步形成联动发展的创新主干架构。县域创新呈现“多极”支撑态势,谷城经济开发区、襄城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谷城县成功入围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名单,枣阳市、宜城市、襄州区、老河口市、保康县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

平台体系能级实现跃升。“十四五”期间,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70家,其中国家级31家。全市构建了以“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湖北实验室+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为引领的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

创新主体培育量质齐升。全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全市70%以上科研项目由企业承担,80%以上创新平台由企业组建,90%以上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构建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创“新物种”企业为先锋、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的梯次培育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4家,其中国家级1家。

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为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赛马制”攻关模式,引入部省试点“同行评议”项目评审机制,围绕产业技术瓶颈开展有组织科研。与省科技厅共同设立规模为4500万元的省自然科学基金襄阳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市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立项的20个项目在航天动力燃料制备、医用压敏胶研发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耐磨耐冲击特种陶瓷、高性能商用车轮毂轴承等新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

成果转化效能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转化科技成果50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42项,德普电气、金鹰重工参与的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北隆中实验室高活性金属含能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重大成果落地转化。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十三五”末的150亿元增至562亿元。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快融合。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决策,上升为省级战略,目前正加快推动创建。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为载体,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全市累计投放末端无人配送车106辆,覆盖11个县(市、区)。酷哇科技在襄城古城内开展智慧环卫试点。重点突破智能座舱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层面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实施方案,7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4个,评选首席技术专家45人,选派科技特派员1037人。构建“贷款+基金+保险”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累计授信175.97亿元,放款100.82亿元,服务企业1511家;设立1亿元隆中材料科创种子基金和5亿元科创天使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实施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开发试点险种122个,有效分散创新创业风险。深化“无申请兑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人才评价等改革事项,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展望“十五五”,我市科技系统将高质量谋划新一轮科技创新规划,加快建设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为襄阳加快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襄阳晚报》(2025年11月6日2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