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十月的枣阳,秋风送爽,携来一缕穿越千年的文脉芬芳。10月17日至20日,枣阳迎来了中国秦汉史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第三届成果交流会,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再度成为焦点。两百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于此,不仅深入探寻东汉文化的千年奥秘,更见证了枣阳以文化为帆、实干为桨的城市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枣阳市积极响应号召,深入挖掘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围绕将枣阳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这一目标,聚焦三个“活”起来,让东汉文化千年文脉在薪火相传中焕发出新的力量。
让历史智慧“活”起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东汉开国帝王刘秀思想文化中的尚儒、节俭、廉洁等优秀品质,犹如一座宝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表示,传承历史文化与城市治理息息相关,这些优秀品质应成为涵养城市气质的源头活水。枣阳积极将历史智慧转化为现实发展的动力。漫步在枣阳汉城,汉风元素随处可见,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千年。曾经只存在于《后汉书》中的典故,如今通过社区故事会、校园情景剧等形式,走进了大众生活。这些创新性的文化传承方式,让历史变得鲜活,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增强了文化自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传播需精准表达,只有摒弃空洞说教,让文化传承具象化、生动化,才能真正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的转变
让文化资源 “动” 起来。文化不仅是精神滋养,更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枣阳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东汉通史》的首发,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更让枣阳成为东汉文化研究的 “策源地”。在赠书仪式上,“东汉文化旅游城市联盟” 成员齐聚,共同推动文化资源从 “独奏” 走向 “交响”,展现了枣阳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新编历史剧《刘秀还乡》荣获多项大奖,大型汉文化多媒体秀《汉颂》也被列入 “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枣阳皇桃” 凭借甜润口感和深厚文化底蕴畅销四方,综合产值即将突破百亿元,成为文化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事实证明,只有将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文化软实力的硬转化,避免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使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动能。
让历史精神 “燃” 起来。“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源自刘秀的格言,已成为枣阳赶超跨越的精神底色。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枣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赛道上全力冲刺,城乡面貌发生了美丽蝶变。枣阳既注重基础设施完善,又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成功跻身 “全国新型城市化质量百强县市” 行列。同时,枣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结合东汉文化资源,持续打造了一批文化特色乡村景点,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里有连续举办15年的“帝乡大舞台”,也有“千古帝乡 花海枣阳”“我要上春晚”等新品牌;更有群众自发的赏花灯、逛市集、划旱船等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枣阳发展的硬支撑,让城乡处处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随着《东汉通史》的推广,枣阳市将借东风,全力推动汉文化实现更高水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枣阳儿女,我们应不负时代重托,以梦为马,奋力前行,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编辑:罗安
审核:黄金丽 终审:郭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