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周钰婷(襄阳市文学院)
10月22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一则题为《这条路,你记得吗?》的信息,回望了八十九年前的今天,长征胜利的伟大时刻。
提到长征,我们总会想起雪山之巅的足迹、草地深处的炊烟,想起“半条棉被”里的温暖、“飞夺泸定桥”时的坚毅。八十九载岁月流转,长征早已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如今,长征精神依然是照亮前路的灯塔,而每一个平凡的我们,都是新时代长征路上的主角。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当以“风雨浸衣骨更硬”的信念锚定方向。长征路上,红军战士面对自然环境的极端恶劣、敌人的围追堵截,始终怀揣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过北上抗日的目标。今天的我们,虽不用直面枪林弹雨,却同样面临着改革攻坚的“娄山关”、发展路上的“腊子口”。“时代楷模”黄文秀,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带着改变家乡的信念回到大山,把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大国工匠”徐立平,在极其危险的航天固体发动机整形岗位上坚守数十年,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为航天事业筑牢安全屏障。他们的故事印证着,只要信念如磐,即便前路坎坷,也能找准前行的方向,在新时代的长征中迈出坚实步伐。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当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扛起责任。长征路上,类似红五军团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湘江之畔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场景有很多。20余万红军战士用生命诠释了“掩护任务重于泰山”,以责任和担当夺得了长征的胜利。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从科研工作者攻克“卡脖子”技术,到基层干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从医护人员守护生命健康,到青年学子钻研知识本领,每一个岗位都是一个“战场”,每一份责任都关乎新时代长征的进程。就像“最美奋斗者”张桂梅以带病的身体、瘦弱的肩膀扛起上千名女孩求学梦想的事迹告诉我们,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没有旁观者,每个人扛起自己的责任,凝聚起来的便是推动前进的磅礴力量。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当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实干续写荣光。长征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奇迹。新时代的长征,同样需要实打实的行动、硬碰硬的作为。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用六十多年的时间,在荒漠上种下百万亩林海,把“黄沙遮天日”的荒原变成广袤无际的“林海”;“中国天眼”的科研团队,历经二十二年的艰辛探索,在深山里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让中国天文事业迈入新高度。这些实干成果无一不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把每一项任务落到实处,把每一个目标干出成效,新时代的长征路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八十九年前的长征,因无数战士的奋勇前行而辉煌;新时代的长征,将因每一个普通人的坚守与奋斗而璀璨。路在脚下,更在远方,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我们心怀信念、扛起责任、埋头实干,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新时代长征路上最闪亮的主角。
编辑:罗安
审核:黄金丽 终审:郭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