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多扰秋播

他们用“科技密码”化解困局

2025-11-12 11:05:26 来源:襄阳晚报人阅读

□全媒体记者周红南

持续的雨水天气导致田间积水,秋播进度受阻,种粮大户如何应对?日前,记者走访枣阳市、襄州区多位种粮大户,探访他们如何用“科技密码”化解困局。

11月11日,枣阳市七方镇顺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大型旋耕机轰鸣作业。合作社负责人沈辉介绍,承包的7000余亩土地因连续降雨积水严重,土壤含水量过高。对此,他调整种植结构,将小麦种植面积增至6000亩,油菜缩减至1000亩。

“机械翻地晾晒5天后耙地播种,后续管理跟上,产量不会受影响。”沈辉的信心源于两方面:一是选用晚播早熟的襄麦32、郑麦13品种;二是依托智慧农机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和农机作业,实现“一屏管田”。

在枣阳市王城镇董楼村,80岁“粮王”刘文豹的弘农种植家庭农场刚接手1000亩土地,总面积达3100亩。面对晚播,刘文豹提出“选对种、改好田、管好地、用足技”的应对策略。

“墒情大,更要精耕细作。”刘文豹指着刚翻整的地块说,优先挖沟散墒,选用生育期短的鄂麦006、鄂麦007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多施底肥,寒潮到来前喷施叶面肥增强抗逆性。

在2025年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大赛决赛中,襄州区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建锋斩获一等奖。这位“新农人”凭借技术积累,正加快推进2000多亩小麦播种。

“从种子包衣到种肥同播,结合无人机飞播,科技让秋播更高效。”白建锋介绍,其团队与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优质品种+配方侧深施肥+节水管理+绿色防控+数智化管理+全程机械化”的绿色生产模式,让秋播更具科技含量和抗风险能力。

面对秋雨挑战,种粮大户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选用抗逆品种、应用智慧农机和绿色生产技术,将晚播影响降至最低。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科技正成为粮食稳产增收的“压舱石”。

《襄阳晚报》(2025年11月12日2版)

编辑:王鑫

审核:罗安 终审:肖雨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