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杨洋 通讯员程卓 实习生王梦雨
从航空救生到电力保障,从烟草加工到质量检测,在近日举办的湖北省创新方法大赛上,来自8家襄阳企业的18个项目分别获得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7个优胜奖,创下襄阳参赛以来历史最好成绩。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掌握“创新方法论”的科技工作者们,在生产一线将“灵光一现”变为“系统求解”,让创新从“偶然”走向“必然”的生动实践。
企业工程师
擂台秀“解题秘籍”
“在基于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创新理论进行装置研制过程中,成功研制出自动穿联装置,填补国内外弹簧自动穿联领域的空白,为后续降落伞制造自动化改进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10月22日,在湖北省创新方法大赛上,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职工勾晴林团队通过“基于TRIZ理论设计的缝纫通用化模板”项目,展示了襄阳企业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如何用创新思维推动技术革新、驱动产业升级。
勾晴林从事航空救生设备缝制工作33年,工作中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积极改进,在各个领域斩获奖项。
“比赛不是在简单答题,而是在展示如何用科学方法突破生产中的技术瓶颈。
在这里,以TRIZ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创新方法,让探索研究拥有科学指引。”勾晴林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创新方法大赛,组织专家进行一对一培训指导,为优化参赛作品、增强赛事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在获得2024年湖北省创新方法大赛1个一等奖、3个三等奖的基础上,在今年的比赛中更上一层楼,获得了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胜奖。
该公司科技创新主管肖晓玲表示,工程师团队经过大赛的淬炼后,将所学的创新方法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为企业打造了良性循环的创新模式。
让创新从“灵光一现”
到“系统求解”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科技推动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已成为企业抓住时代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
但传统创新方法因为存在惯性思维、盲目试错、解决错误的问题、重复解决问题等现象,在熟悉的领域解决部分问题时可以游刃有余,在面对复杂系统级难题时,就存在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资源浪费、解决方案不理想的问题。
“创新绝不是‘灵光一现’,是有科学指引的探索研究。”湖北文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教授裴晓敏表示,以TRIZ为例,它是在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不同行业领域的高水平发明专利后,提炼出40个有代表性的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发明原理,形成一套发现、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方法。
裴晓敏教授用TRIZ中的“嵌套原理”展示了如何通过空间的有效利用与功能的巧妙融合,实现产品设计的革命性突破。
“我们熟知的经典设计如俄罗斯套娃就是应用嵌套原理,而类似的应用嵌套原理的专利已达400余项,这些专利涵盖了众多领域,例如单筒望远镜、鱼竿等,都巧妙地运用了嵌套原理。”裴晓敏教授表示,当不同领域的技术能够相互借鉴并得到充分利用时,技术的创新将变得更为容易。
让“创新之法”
在一线开花结果
“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或具备何种知识背景,学习TRIZ理论都将大有裨益。”襄阳市创新学会会长胡坤鹏指出,通过系统的培训与赛事实践,“创新方法论”已在工作中开花结果,为企业产生了一大批高价值专利,节省了生产成本,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三工厂的“基于TRIZ理论的一种无损压装皮碗的压装工具研制”项目,研制了一种无损压装皮碗的压装工具,提高了装配效率和产品质量;
襄阳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针对传统机动车外廓尺寸测量仪校准的难题,不仅研发出对机动车外廓尺寸测量仪进行校准的装置,还获得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湖北省烟草公司襄阳市公司通过菌酶协同改善上部低次烟叶品质;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襄阳供电公司把创新方法应用于智能变电站保护压板防误操作新系统的研究……
如今,一种“学方法、用方法、创方法”的浓厚氛围正在襄阳形成。
日前,市科协在市院士专家联络服务中心年度工作总结交流会上,开展了创新方法专题培训,系统化推进创新方法论在产业一线的落地应用。
“用铁锹翻地比操作挖掘机更简单,步行比骑车更容易,但任何动作的速度、效果、效率都需要用知识来换取。”裴晓敏教授在培训时表示,TRIZ理论是一门源于实践的经验科学,要想快速解决难题,就要系统学习、掌握“创新方法”和其他的知识。
2026年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市科协党组书记苏昊表示,市科协将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载体,推动企业运用先进创新方法破解产业共性难题、优化研发流程、提升创新效率,让高端智力真正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方法论,成为企业破解技术瓶颈、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金钥匙”。






